《有我冇我》(粵語詩)
文樹科
諗返尋日,仲有尋日?
睇到家陣,諗?shù)教砣铡?/p>
尋日,而家,遞日
而家系唔系仲喺尋日?
遞日,系唔系仲喺而家?
我,我哋,仲有冇我哋
己己仲系唔系仲喺己己……
《樹科詩箋》2025。4。26。粵北韶城沙湖畔
《在方言褶皺里叩問存在》
——
論樹科《有我冇我》的時空哲學
文阿蛋
語言是思維的河床,方言則是河床里未經(jīng)打磨的原石。樹科的粵語詩《有我冇我》以獨特的語言質(zhì)地,將時間與存在的命題包裹在極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褶皺中。當
“尋日”(昨天)、“家陣”(現(xiàn)在)、“遞日”(明天)這些充滿市井氣息的粵語詞匯,與永恒的哲學之問碰撞,一場關于時間與自我的思辨悄然展開。
一、方言作為詩學的棱鏡:解構線性時間的日常敘事
在現(xiàn)代漢語詩歌的語境里,方言的運用往往具有雙重指向性:既是對語言純粹性的挑戰(zhàn),也是對文化原鄉(xiāng)的深情回望。樹科在《有我冇我》中,摒棄了標準漢語的精密邏輯,轉(zhuǎn)而采用粵語的口語化表達,使時間的線性敘事在方言的褶皺里發(fā)生扭曲。“諗返尋日,仲有尋日?睇到家陣,諗?shù)教砣铡?/p>
短短兩句,便將時間的流逝感轉(zhuǎn)化為充滿疑惑的追問。這里的
“諗”(想)字,帶著粵語特有的綿長尾音,仿佛在咀嚼時間的質(zhì)感,將回憶與展望都拉長為粘稠的存在。
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在《時間與自由意志》中提出
“綿延”(durée)的概念,認為時間并非由離散的瞬間組成,而是一個連續(xù)不斷的流動過程。樹科詩中的時間表達,恰好暗合了這一哲學思想。當
“尋日,而家,遞日”
以近乎羅列的方式出現(xiàn),時間的界限開始模糊。“而家系唔系仲喺尋日?遞日,系唔系仲喺而家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