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嫦兒一頓,心說,好主意啊,她之前咋沒想到這一茬。
原本在后世,學校也是避險地之一沒錯了。
況且他們的學堂雖然叫小學堂,但并不是說因為面積小才叫小學堂,而是因為是初辦,師資啊,學生啊,啥都挺小的。
主要是她還供應不起那么多人,所以目前主要是招村上的小孩。
這才叫小學堂,但當初她說要辦學堂的時候,人周里正是大力支持的。
后來也找了幾家的老人,一致都覺得這是澤被后代的大好事。
所以痛痛快快的就給她批了好大一塊地基,小學堂興建的時候,家家戶戶也都出了勞力。
她給結(jié)算工錢的時候,每家都少收了三天的工錢,算是對小學堂的一份心意。
林嫦兒倒不缺那三天的工錢,就是人家要跟你一塊做好事,你不收,你就打擊他們的熱情不是。
所以小學堂門口的記事碑上,她也注明了整個村莊對這個小學堂做出的貢獻。
當然,村民們也都挺有邊界感。
就是說,沒有因為自己捐了這三天的工錢,就對小學堂指手畫腳。
畢竟,他們在小學堂里吃的免費午餐,都遠遠超過了三天工錢。
所以,小學堂正常開學之后,誰也沒叨叨過小學堂一句。
整個小學堂的運營都是林嫦兒說了算的。
對林嫦兒來說,這就很nice了,畢竟,后世跟這個時代的教育理念是有差別的。
她呢雖然已經(jīng)在竭力尊重這個時代的特性了,但很多不好的東西,她是想都沒想也不會妥協(xié)的。
比如,這個時代的寒窗苦讀的思想,她就覺得,有那個條件干嘛要吃苦讀的苦。
至少七歲之前,就開開心心的。
想聽課聽,不想聽也別搗亂。
至于七歲之后,一是看家長的態(tài)度,而是看孩子的天賦以及自己的努力。
她也不贊同死讀書。
所以小學堂的孩子,其實也是有學拳腳的。
阿大幾個輪流去教,沒硬性任務,年紀小的跟著玩,年紀大的如今都是主動認真學的。
似乎想的有點遠。
不過禮哥兒這個提議,確實沒毛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