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吳阿蒙。
離開天津,列車一路向西南疾馳,不久,我就抵達了那座傳說中“夾在京津之間”的城市——廊坊。
這個名字,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模糊的。但我知道,這里不是附庸,也不是背景板。廊坊,有自己沉穩(wěn)的骨架,也有在夾縫中生長的膽氣。
她既靠近權(quán)力的中心,也貼近時代的邊緣。正因為處在“中間地帶”,她必須更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位置——不依附,不怯弱,不走尋常。
我來廊坊,是想聽聽這座城市心底的聲音,看一看在京津光環(huán)之外,它是如何“自立于世”的。
一、廣陽舊巷:從舊地標(biāo)中探尋城市起點
第一站,我走進廣陽老城區(qū)。
與周邊城市比,這里沒有密集的高樓,也沒有過多現(xiàn)代商業(yè)氣息。石板街蜿蜒延伸,灰磚老屋帶著斑駁的痕跡,仿佛講著不急不躁的往事。
一家掛著“德興醬園”牌匾的小鋪吸引了我,門口曬著一排老式醬缸,醬香濃郁。
老板娘五十出頭,熱情地請我嘗她家自制的豆瓣醬:“我們這醬園傳了三代,原來就是供應(yīng)老火車站的飯鋪用的?!?/p>
我問她:“您覺得廊坊是京津附庸嗎?”
她笑著搖頭:“你以為我們靠近是依賴?其實是守邊。我們是門戶,是屏障?!?/p>
我寫下:
“廊坊的老街,
不是被時代遺忘的角落,
而是沉在喧嘩背后的一口靜井;
這里每一缸醬、每一磚灰,
都在默默記著這城自己的味道?!?/p>
二、香河之芯:沙發(fā)產(chǎn)業(yè)里的“軟”實力
接著,我驅(qū)車前往香河。
這里素有“北方家具之都”之稱,尤以沙發(fā)制造而聞名。沿路是整片整片的家具展廳和生產(chǎn)基地,熱鬧而有序。
我在一家本地家具廠參觀,一位姓趙的工人師傅帶我穿過布料堆滿的車間。他手工精細地拉繃一個歐式沙發(fā)邊緣,還不時糾正年輕學(xué)徒的針腳:“一毫米都不能松。”
“這手藝,練了多久?”我問。
“練了十年。以前是木匠,現(xiàn)在改行做沙發(fā)。我們這兒,坐著的東西,都要‘穩(wěn)、軟、耐看’。”
這“軟產(chǎn)業(yè)”背后,是硬核手藝與城市自信。
我寫下:
“廊坊的香河,
看似溫柔,實則堅實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