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東廂房里看見幾個孩子正由私塾先生教背《大學(xué)》。他們一板一眼,咬字清晰,嗓音雖稚嫩,卻一字不落。
我坐在外廊聽了一陣,有種時光回旋的錯覺。那聲音不像當(dāng)下,更像百年前的少年,坐在這塊土地上,一頁頁翻著書,眼里有光,心中有志。
那位年長的先生走來對我說:“現(xiàn)在大人忙,孩子來這里,我們教他們從字里找家。”
我寫下:
“揭陽不是名聲在外的書香大城,卻有一座不被打擾的書院,像一盞燈,藏在廊下,不滅不盛,只為點(diǎn)亮一批又一批寂靜的心?!?/p>
四、古巷與人家:門前溪水,屋后風(fēng)鈴
傍晚我游走在揭陽西街,一條舊巷,石板濕潤,屋瓦低矮。門前有紅漆木門,有的已剝落,但一副楹聯(lián)仍掛得端正:
“家在潮聲不覺老,人行巷內(nèi)自成章?!?/p>
我在一個門前駐足,聽見屋內(nèi)傳來湯水翻滾的聲音與潮語交談。
一位中年婦人打開門,說:“進(jìn)來喝碗魚湯吧,路上辛苦了?!?/p>
我沒拒絕。這是揭陽給我的第一碗家常飯。
飯后,我向她道謝。她擺擺手說:“我們這兒,客是來等飯的,不是來吃飯的?!?/p>
我寫下:
“揭陽的巷,不在地圖,而在人情。你走進(jìn)一條巷,就進(jìn)了一段回憶,一場飯后長談,一門未曾關(guān)上的親切。”
五、地圖與靜音古章的低頻回響
夜晚我坐在江邊石階上,看榕江水安靜流淌。
我攤開地圖,將廈門、汕頭、揭陽串起,形成一段南中國東岸的文化曲線:琴聲、茶語、橋影、繡線,像是一支沒有鼓點(diǎn)的交響,輕柔卻綿長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頁腳寫下:
“揭陽是《地球交響曲》中的靜音古章。她不在世界喧囂中爭聲,而在溪邊廊下,留一段低頻回響。她不對話現(xiàn)代,卻能安放時間。她讓人記得慢,讓心愿意回?!?/p>
風(fēng)吹起橋下水紋,我收筆而立。
下一站,我將進(jìn)入粵東與閩南之外的一段轉(zhuǎn)折。
我輕聲說:
“往南行,是潮州。
是一段更古、更雅、更深的潮汕主章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