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阿壩出發(fā),我沿岷江支流南行,穿過斷層、峽谷、褶皺與重建之地,進(jìn)入四川盆地邊緣的最后一道山口。當(dāng)車穿過一個(gè)雨霧輕罩的隧道,我便抵達(dá)了——雅安。
這座城市不像甘孜那么挺拔,也不像成都那么繁華,它的氣質(zhì),更像一盞久泡未冷的蒙頂黃芽——微苦初嘗,甘潤(rùn)回心,清香持久。
有人說,雅安是一座聽得見水聲的城市。在這里,雨是日常,水是背景,霧是街燈的紗巾,青衣江、周公河、名山古道與人心事一同緩緩流過,像四川盆地深處一段沉著不語的序章。
我翻開《地球交響曲》地圖,在四川西部邊緣,云貴高原過渡向平原的綠谷中落筆:
“第139站:雅安。她不高,也不遠(yuǎn);她不響,卻有回音。她是成都平原的第一聲呼吸?!?/p>
一、青衣江畔:一條河如何安頓一座城
我第一站去了青衣江邊。
這是一條不急不緩的江,顏色常年碧綠,卻不清澈,它像是一種沉靜的人格,被歲月打磨成最適合雅安的流速。
我站在廊橋之上,看兩岸的樓群沿江而立,橋下水聲潺潺,一位老者在釣魚,他戴著草帽,旁邊放著一壺茶。
我問他:“這江什么時(shí)候最美?”
他看都不看我,只淡淡說:“下雨前一刻?!?/p>
我想了很久才明白,那一刻,風(fēng)未起、水未漲,天地交融在濕潤(rùn)的氣味里,才是這座城市的“呼吸原貌”。
我寫下:
“雅安不是靠江而立,是因江而緩;
青衣江不只是流過她,而是順著她的脈搏流。”
二、上里古鎮(zhèn):茶馬古道上走來的輕腳步
第二天,我去了上里古鎮(zhèn)。
這里是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驛站,也是四川往藏區(qū)運(yùn)輸茶葉的關(guān)鍵節(jié)點(diǎn)之一。如今的古鎮(zhèn)不大,石板街上茶館林立,木屋斑駁,橋下小溪穿村而過,偶有馬蹄聲,是游客騎馬體驗(yàn)“驛路風(fēng)情”。
我在一間老茶館坐下,點(diǎn)了一壺“甘露”,老板是一位姓梁的老人,祖上曾是馬幫。
他講茶,也講路。他說:“我們祖輩沒見過雪山,卻知道要把茶運(yùn)到那里。你問我什么叫信仰?這就是?!?/p>
我寫下:
“上里不靠古建筑吸引人,而靠一段‘腳下的信仰’;
那條古道不是鋪在山上的,是鋪在馬幫的意志里?!?/p>
三、蒙頂山上:一盞茶的寂靜與高遠(yuǎn)
我第三站,去了蒙頂山。
這里是中國(guó)最早的茶葉種植地之一,有“世界茶文化發(fā)源地”的美譽(yù)。蒙頂山不高,但靈;不遠(yuǎn),但凈。山中云霧繚繞,茶園如階梯層層鋪展,像是一位老人手中展開的書卷。
我拜訪了一位茶農(nóng),他姓廖,三代人在這里采茶制茶。他讓我跟著一起下田采芽,然后在小屋中燒水煮茶。
茶端上來,微苦。廖師傅說:“蒙頂黃芽不是一入口就好喝的,它講究后勁兒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