園內(nèi)有一面墻,刻著李小龍的經(jīng)典語錄:“be
water,
my
friend?!?/p>
我在碑前遇見一位中年練家子,他說:“李小龍不是動作快,是思想快?!?/p>
我問他:“佛山如今還有武嗎?”
他說:“有。但不在擂臺,在做人?!?/p>
我寫下:
“佛山的武不是為了爭強,而是為了一種‘自守’。它讓人有分寸,有敬畏,有底氣。拳腳之外,是心法;身法之內(nèi),是做人?!?/p>
四、順德街頭:煙火嶺南,味在骨里
夜里,我去了順德。
這座被譽為“中國廚藝之都”的地方,是佛山煙火氣的極致體現(xiàn)。巷口的魚生、巷尾的豬雜粥、橋邊的雙皮奶、攤車上的桑拿鵝,每一樣都不是“創(chuàng)新”,卻每一樣都講究“火候”。
我走進一家祖?zhèn)髂c粉鋪,看著老板將米漿倒在蒸布上,一邊扇著風,一邊觀察溫度。他告訴我:“一秒之差,就是老粉?!?/p>
我問:“你們這樣做多久了?”
他笑:“我爺爺那代就這樣了。我兒子說以后要去拍短視頻,但我還是讓他先會做一張粉?!?/p>
我寫下:
“佛山的味,是傳承的味。它不搶潮流,而是守住那個被潮流遺忘的‘底’,那是中國煙火里最不愿讓步的一口家味。”
五、地圖與嶺南擊打節(jié)奏的融合章
夜深,我坐在祖廟石階前,獅隊已散,鼓聲遠去,只剩香火寂靜、星光漫城。
我攤開地圖,從廣州至佛山,是一次從城市外殼走向文化核心的縱深之旅。從商貿(mào)協(xié)奏到工匠重拍,每一個節(jié)奏都更貼近“地面”,更貼近人的體溫。
我在《地球交響曲》的頁腳寫下:
“佛山是中國篇章中的擊打主章。它用醒獅的起落講骨氣,用陶窯的火溫講傳承,用拳腳講尊嚴,用煙火講人心。它不喧嘩,卻充滿擊打感,是一座真正‘由下而上’的城市交響?!?/p>
祖廟的鐘響了,悠長低沉,仿佛為這一章劃下厚重的休止符。
我輕聲說:
“下一站,是江門。
一座騎樓延伸、華僑流散與記憶倒影的西江敘事之城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