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從賀州的山嶺吹來,不急不徐。
坐在通往賀州的巴士上,我一邊翻閱著《地球交響曲》的地圖,一邊望向窗外的起伏山脈。云霧纏繞峰頂,仿佛山體本身在呼吸。這里不同于西江的寬厚,也不似北部灣的開放,而是收著的,柔著的——如一首寫給山中女子的低聲情詩。
賀州,是山水之城,是瑤寨之地,也是我此刻腳步所至的轉(zhuǎn)章之所。
一、姑婆山下:綠影搖光,嶺南的輕聲前奏
第一站,是姑婆山。
它并不高聳,卻靜得讓人心慌。山林密實,藤蔓纏繞,清溪如絲,鳥鳴不絕。我獨自順著一條山徑前行,腳下落葉深厚,像走在時間編織的地毯上。
途中遇見一位挑柴的瑤族大爺,背影被山霧包圍,顯得仿佛從畫里走出。他見我舉相機,笑著擺手:“這山好看,拍不出味?!?/p>
我說:“那是什么味?”
他指了指鼻子:“是山的氣?!?/p>
我寫下:
“賀州的山,不靠峻峭震撼,而是以柔入骨。它不高,卻能藏風;它不壯,卻能蓄靈;它不唱歌,卻能讓人聽見心跳?!?/p>
二、黃姚古鎮(zhèn):水墨流年,舊夢如畫
山下來到黃姚。
這是一座有千年歷史的古鎮(zhèn),因黃姓與姚姓而得名。鎮(zhèn)不大,卻如一幅鋪開的水墨畫,古樹參天,青磚灰瓦,石板鋪路,小橋如線。
我住在一家名叫“慢三拍”的客棧,老板是個四十多歲的文藝中年,自稱“離職逃城”的舊記者。
他帶我夜游古巷,一邊走一邊念著:“黃姚的美,不在白天,而在夜里?!?/p>
果然,燈籠亮起后,一切現(xiàn)代的嘈雜被隔在了巷外,只有巷中碎步、水聲與偶爾傳來的琴音點綴著這小鎮(zhèn)的脈絡。
我問他:“你后悔離開城市嗎?”
他看著一扇斑駁的窗戶說:“我后悔太晚離開?!?/p>
我寫下:
“黃姚是賀州的慢板,不需要熱鬧鋪陳,只憑石墻的斑駁、水巷的轉(zhuǎn)角、燈下的影子,讓人愿意在時光的頁邊駐足。”
三、瑤寨文化:青布紅線與口弦低鳴
我離開古鎮(zhèn),前往距離市區(qū)約兩小時車程的一個瑤族村寨。
寨子建在半山坡上,層層梯田如綠色琴鍵鋪展在山腰,炊煙升起處,有幾位瑤族婦女正圍坐繡花,手中青布翻飛,紅線蜿蜒,如在山中悄悄編織另一套文明。
一位名叫阿儷的年輕女子給我展示她的口弦琴,那是一種以竹制成的小樂器,含在唇邊輕撥,聲音細若蚊鳴,卻一曲貫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