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當生存下去都是一種困難了,微攝還真的有效果嗎?
“他們情愿死亡,也不會來這個地方,觸犯匈奴人的底線…”陳宮緩緩的說著。
在草原之上,弱肉強食是很常見的事情。
強者擁有制定規(guī)則的能力,而弱者只能選擇遵守。
匈奴人將這個地方視為圣山,其他的草原胡人除非弄死匈奴,否則也就只能選擇遵守匈奴人留下來的規(guī)則。
可是匈奴人的戰(zhàn)斗力,遠遠超出了草原胡人們的想象。
即使這些匈奴人選擇了西遷,將空曠的草原留了出來。
任由他們這些草原部落在這片草原上面廝殺,博弈和生存搶奪,但是都改變不了一種情況。
那就是狼居胥山,是不允許其他胡人來此的。
唯一能夠來到這個地方的人,只能是匈奴人。
“只有匈奴人能夠來到這里,那改個旗幟不就可以了嗎!”在不遠處執(zhí)行著保護任務(wù)的宋憲,當即脫口而出。
反正草原上面的胡人,在衣著打扮使用的武器,還有文化習俗上面也沒多大的區(qū)別。
一個部落名字而已,想改就改,很困難嗎?
就像他們漢人一樣,根本不認識草原上面扶人部落的名字,也只能是這些胡人說什么,他們就當做是什么。
“我們沒辦法分辨出其中的胡人,不代表草原上面的游牧民族們分辨不出來…”陳宮回頭看了一眼,便平靜的給予解釋。
“可我記得匈奴單于不是說過,蒼天之下非漢即胡嗎?只要認同這一個理念,應(yīng)該也可以成為匈奴人吧…”宋憲輕松的詢問道。
常年待在邊疆的他們,對于游牧民族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,就算不明白其中的體系重要性,也了解草原游牧民族的一些生活習慣和習俗。
雖說就算知道了這些,也不一定能夠分辨得出來,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到底是哪一個民族的人。
在這一方面,公孫瓚才是強而有力的代表。
因為根本分不出來,所以直接按照匈奴人設(shè)下的大范圍定律,蒼天之下,非漢即胡。
根據(jù)這一句話,將所有非漢人全部視為胡人,然后直接砍死。
公孫瓚從來沒有單獨的針對某一個種族或者某一個部落,而是針對某一個大型的民族理念團伙。
“你說的這個理念確實是真的,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可能性,真要按照這個計劃的話,也確實可以實行…”盧奇回憶了一下這個套路,頗為認真的說道。
匈奴人為什么每次都能夠反復(fù)的躺尸和起身,這個思想觀念和思想理念也在其中占據(jù)了挺大的因素。
就算漢人殲滅了匈奴的主體,但是草原之上只要還存在著非漢族人。
經(jīng)過匈奴人的引導(dǎo)和認可,在精神和意志上面經(jīng)過洗禮的胡人們,就有可能成為新的匈奴人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漢人和匈奴人之間的斗爭,不僅僅是雙方的仇恨,更是雙方思想理念的一種拼搏。
換句話說,所有的非漢族人,都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后備儲藏部隊和儲藏人口。
也正是因為如此,匈奴才能被多次打死之后,依舊不服的原因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