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棣一行人在領略了現(xiàn)代的國慶閱兵、內蒙古草原風光以及珠海航展、義烏小商品商貿的震撼后,心情久久不能平靜。
這些新奇的事物和壯觀的景象,讓他們對現(xiàn)代這個時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。
在朱吾能和朱瞻基的穿越功能下,朱棣一行人回到了大明。
一回到大明,朱棣便雷厲風行地著手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事宜。
對于這次遠航,朱棣有著明確的目標和計劃。
他不僅想要通過這次航行宣揚大明的國威,拓展海外的商貿往來,更希望能夠在一些關鍵的地方駐扎軍隊,以確保大明在海外的利益和影響力。
首先,朱棣將目光投向了馬六甲海峽沿岸。
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,被譽為“海上十字路口”。
掌握了這個要沖之地,就能夠有效地保障大明船隊在西洋航線上的安全,同時也可以對過往的商船進行監(jiān)管,維護海上貿易的秩序。
其次,朱棣還計劃在蘇門達臘島駐扎軍隊。
蘇門答臘島物產(chǎn)豐富,是大明與西洋各國進行貿易的重要中轉站。
在這里駐扎軍隊,不僅可以保護大明在當?shù)氐纳藤Q利益,還能夠震懾周邊的勢力,確保該地區(qū)的穩(wěn)定。
再者,在錫蘭山國駐兵。
錫蘭山國位于印度洋的關鍵位置,它不僅是連接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樞紐,更是控制印度洋航線的咽喉要道。
此前的遠航,鄭和船隊曾在此地遭遇過一些波折。
這些經(jīng)歷讓朱棣深刻認識到,要確保大明船隊在印度洋的航行安全以及貿易的順暢進行,就必須加強對該地區(qū)的掌控力。
而在錫蘭山國駐兵,無疑是實現(xiàn)這一目標的關鍵舉措。
朱棣心中明白,唯有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靈活的外交手段,方能維護大明的利益和尊嚴。
他堅信,在錫蘭山國駐兵不僅能夠保障大明船隊的安全,更能向周邊國家展示大明的實力和決心。
然而,讓朱棣始料未及的是,當他在朝堂之上提出往海外駐兵的提議時,卻遭到了眾多文臣和武將的反對。
這些人或出于對戰(zhàn)爭的恐懼,或擔心此舉會引發(fā)不必要的外交爭端,紛紛站出來表示異議。
禮部尚書呂震一臉凝重地走出隊列,他眉頭微皺,憂慮之色溢于言表。
他向朱棣深施一禮后,語氣沉重地說道:“陛下,微臣以為,我大明雖然國力強盛,但在海外多地駐兵一事,仍需謹慎考慮。
此舉不僅需要籌備大量的糧草物資,還需耗費眾多人力,這對國家來說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消耗。
況且,海外之地風土人情與我大明大相徑庭,駐軍于此恐怕會引發(fā)諸多事端,實乃得不償失啊。
更何況,那些地方本就是我們的附屬國,只要讓他們派兵保護我們的船隊,無需駐軍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