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暴雨夜的急診電話
立夏后的第一個暴雨夜,岐仁堂的銅鈴被狂風(fēng)撞得叮當(dāng)亂響。岐大夫剛在《脾胃論》批注到"甘溫可以除大熱",就見徒弟小安舉著濕漉漉的手機沖進診室:"師父,城東區(qū)陸先生家孩子高熱五天了,西醫(yī)說血象正常但燒不退,現(xiàn)在鬧著要轉(zhuǎn)院呢!"
閃電照亮診室時,岐大夫看見電話里彈出的照片:十三歲男孩縮在粉色床單里,小臉燒得通紅,卻透著不正常的青白,像被熱水泡皺的宣紙。床頭柜上擺著退燒藥、退熱貼,還有半杯沒喝完的果汁——這場景讓他想起《傷寒論》里"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(shù)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"的條文。
"先別慌,問清楚細節(jié)。"岐大夫戴上老花鏡,從書架上抽出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"孩子最近有沒有吃冰飲?有沒有熬夜?"
電話那頭傳來男人焦急的聲音:"岐大夫您可來了!孩子上周月考后就說累,我看他手心熱,想著是上火,每天灌綠豆湯,還吃了三天布洛芬。?!,F(xiàn)在燒到39度,可手腳卻是涼的,飯也不吃,就喝冰水。。。"
岐大夫心頭一緊:這不就是"寒包火"的典型嗎?現(xiàn)代人動輒用寒涼,卻不知小兒"脾常不足",哪經(jīng)得起這般折騰?他抓起診箱:"準(zhǔn)備溫陽健脾的藥,我半小時到。"
二、退熱迷霧中的逆耳之言
陸家客廳的空調(diào)開得很低,卻壓不住空氣中的酒精味——桌上擺著剛用過的酒精棉球,垃圾桶里堆著退熱貼包裝。男孩陸陽蜷縮在沙發(fā)里,眼神渙散,嘴唇干裂卻泛著青紫色,讓岐大夫想起《金匱要略》里"夫稟五常,因風(fēng)氣而生長,風(fēng)氣雖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"的警示。
"陸先生,先把空調(diào)關(guān)了。"岐大夫剛觸到孩子的手腕,就皺起眉頭:脈細數(shù)無力,尺部尤其沉弱,這哪是陽明實熱?分明是脾胃陽氣衰竭的征兆!再看舌苔,舌質(zhì)淡白,苔薄卻水滑,邊緣有明顯齒痕,典型的"假熱真寒"。
"五天前發(fā)熱時,孩子是不是有怕冷、乏力的表現(xiàn)?"岐大夫翻開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"調(diào)經(jīng)論"章節(jié),"《經(jīng)》云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(nèi)熱?,F(xiàn)在孩子表面高熱,內(nèi)里卻陽氣不足,就像油燈將盡時的爆亮,看似火旺,實則油枯。"
陸先生面露疑惑:"可西醫(yī)說炎癥指標(biāo)不高,中醫(yī)也說用了白虎湯加減。。。您看這舌苔這么紅,怎么會是陽虛?"
岐大夫用壓舌板輕輕撥開孩子的嘴唇:"您仔細看,舌尖雖紅,但舌根淡白,這是虛火上浮。就像《脾胃論》講的陰火上乘土位,脾胃虛弱,元氣不足,虛火反而上沖體表。之前用的石膏、知母都是大寒之品,好比在燒得正旺的炭盆上潑冷水,火看似滅了,底下的炭卻悶得更旺,最后只會把盆燒穿。"
這時,陸陽突然呻吟著要冰水,媽媽連忙遞上。岐大夫擺擺手:"且慢!《難經(jīng)》說損其脾者,調(diào)其飲食,適其寒溫。孩子現(xiàn)在脾胃如凍僵的泥土,越用寒涼越凝滯。您看他肌肉消瘦,正是脾主肌肉,脾虛則肉不榮;徹夜無眠,乃胃不和則臥不安。"
三、甘溫除熱的破曉之戰(zhàn)
窗外的暴雨漸小,茶幾上的砂鍋傳來陣陣藥香。岐大夫看著鍋中翻滾的補中益氣湯,向陸先生解釋:"這方子出自東垣先生《脾胃論》,用黃芪、人參、白術(shù)甘溫之品補脾胃元氣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好比給快熄滅的爐火添把干柴,火旺了,水汽自然蒸騰,虛熱也就退了。"
"可白天發(fā)熱明顯,按說陽主動,陰主靜,怎么反而用溫藥?"陸先生仍有疑慮。
岐大夫從《傷寒論》中抽出一張便簽:"仲景早就說過病人身大熱,反欲得近衣者,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也。孩子白天活動后陽氣外浮,虛火更盛,看似熱重,實則是元氣兜不住虛火。就像江河水位下降,太陽一曬就熱氣蒸騰,唯有補水填河,熱氣自消。"
說到這里,他往湯里加入幾片麥冬、五味子:"這是生脈飲的意思,《本草綱目》說麥冬潤肺清心,瀉熱生津,五味子收斂固澀,益氣生津,白天用補中益氣湯扶陽,晚上用逍遙散疏肝,就像給失衡的天平兩邊同時加砝碼,陰陽調(diào)和,虛火自斂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