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
端午家宴上的尷尬時刻
端午佳節(jié),陳家別墅飄著粽葉香。65歲的陳立誠看著滿桌佳肴,剛夾起一塊清蒸鱸魚,突然感到小腹一陣絞痛,筷子"當啷"掉在瓷盤上。
"爸,您又要去廁所?"女兒陳雨彤扶住他顫抖的手臂。陳立誠苦笑著點頭,踉蹌著沖向洗手間。馬桶里的稀便如水注,帶著未消化的菜渣,小腹墜痛像有人在往下拽腸子。
餐桌上的氣氛凝固了。這已是陳立誠今年第37次腹瀉——從退休那年開始,他就被慢性腹瀉折磨:每天清晨五點準時腹痛泄瀉,白天稍微吃點油膩或生冷,立刻腹痛如絞,不到一年瘦了30斤,西裝掛在身上像空布袋。
"試過益生菌嗎?"女婿林浩遞來紙巾,"我同事吃那個治腸易激綜合征挺有效。"
陳立誠搖頭。這兩年他跑遍了各大醫(yī)院,腸鏡做了三次,都說"腸黏膜未見明顯異常",吃了蒙脫石散、整腸生、補脾益腸丸,起初有點效果,后來反而越吃越虛,現(xiàn)在連喝小米粥都覺得胃脹,吃下去的食物像直接從胃里漏到腸子里,肚子里成天"咕嚕咕嚕"響。
"明天去岐仁堂吧。"陳雨彤掏出手機,"我閨蜜說那里的岐大夫治好了她爺爺?shù)奈甯鼮a,不用做檢查,只靠脈診就能看透病根。"
第二章
岐仁堂的晨光脈診
次日清晨,陳立誠在女兒攙扶下走進岐仁堂。晨光透過雕花窗欞,照在岐大夫案頭的《黃帝內經》上,書頁間夾著曬干的艾草。
"陳先生坐。"岐大夫打量患者:面色萎黃如陳紙,印堂發(fā)黑,眼眶深陷,雙手皮膚松弛如脫水的橘子。"先伸舌頭。"
陳立誠吐出舌頭——舌質淡白如羊脂,舌苔薄得幾乎透明,舌根處有明顯齒痕,像被牙齒反復碾壓過。
"每天幾點泄瀉?"岐大夫三指搭在寸關尺上,閉目沉吟。
"寅時末卯時初,也就是凌晨五點左右。"陳立誠答,"泄瀉前腹痛如絞,瀉后痛減,但一整天都覺得腿軟,小腹發(fā)涼,像塞了塊冰。"
"平時怕冷嗎?尤其是腰和膝蓋?"
"夏天都要穿護膝,空調房里得蓋毛毯,不然腰腎像灌了涼水。"
岐大夫鋪開宣紙,筆走龍蛇:"久瀉脫形,腹痛喜溫,脈沉細尺弱,舌淡無苔。"
"您這病,按《難經》說,是腎為胃關,關門不利,水谷不分。"岐大夫放下筆,"就像家里的下水道閥門壞了,鍋里的飯還沒煮熟,就全漏出去了。您年輕時熬夜應酬、嗜食生冷,早把脾腎之陽傷了根基,現(xiàn)在命門火衰,就像爐子里沒了柴火,米下鍋怎么煮都是夾生的。"
陳雨彤疑惑:"之前吃了很多補脾藥,為什么反而更嚴重?"
"脾是后天之本,腎是先天之本,就像莊稼需要土壤(脾),更需要陽光(腎)。"岐大夫解釋,"您父親的脾土早已貧瘠,但若沒有腎陽這把火,施再多肥也長不出好莊稼。之前用的補脾藥多是平地施肥,卻沒給爐子添柴,反而因為藥性滋膩,把僅存的一點火苗壓得更弱了。"
第三章
爐灰里的千年智慧
"那該怎么治?"陳立誠想起昨夜貼在腰上的暖寶寶,至今還透著余熱。
岐大夫沉思片刻,提筆寫下:"人參15g、炒白術15g、炮姜10g、炙甘草6g、熟附子10g(先煎兩小時),赤石脂30g(研末沖服)。三劑,水煎服。"
"附子?這不是有毒嗎?"陳雨彤驚呼,"我聽說生附子能毒死人。。。。。。"
"附子是回陽救逆第一品,《傷寒論》里的四逆湯就靠它起死回生。"岐大夫微笑著解釋,"但必須久煎兩小時,讓劇毒的烏頭堿水解為無害的烏頭原堿。就像烈馬需要馴化,猛藥也需炮制得當。"
他轉向陳立誠:"這方叫附子理中湯加赤石脂,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。人參、白術補脾益氣,炮姜、附子溫腎壯陽,炙甘草調和諸藥,赤石脂澀腸止瀉——就像給您的脾胃裝了三重閥門:先補好土壤(脾),再點旺爐火(腎),最后堵住漏洞(腸)。"
"為什么要用赤石脂?"陳立誠看著處方上的礦物藥。
"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主黃疸泄痢,腸澼膿血,這味藥就像爐灶里的耐火土。"岐大夫用手指在桌面上畫圈,"您久瀉傷腸,腸壁就像燒裂的陶鍋,赤石脂研末沖服,能吸附在腸黏膜上,慢慢修補裂痕。這叫澀可去脫,是《本草綱目》里的固脫妙法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