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沈家,一進(jìn)臥室,岐大夫就皺了眉。李芳蘭躺在床上,面色青灰,嘴唇發(fā)紫,眼睛半睜半閉,眼珠偶爾動一下,除此之外,跟沒了氣似的。他伸手搭脈,指尖下的脈細(xì)得像頭發(fā)絲,幾乎摸不到,再看舌苔,白膩得像涂了層豬油,舌邊還有齒痕。
“太晚了?!贬蠓驀@了口氣,沈大雅腿一軟,差點跪下:“岐大夫,求您救救我媽!多少錢都行!”
“不是錢的事。”岐大夫按住他,“寒邪已經(jīng)逼到五臟了,陽氣快脫了,現(xiàn)在藥都喝不進(jìn)去,得先回陽?!彼蜷_藥箱,拿出一包粗鹽、一把艾葉,又取出幾塊黑褐色的附子,“小沈,拿個鐵鍋來!”
沈大雅趕緊找來鐵鍋,岐大夫把鹽、艾葉和附子片倒進(jìn)去,架在煤氣灶上小火炒。很快,辛辣的藥香混著鹽的焦香飄出來,附子被炒得微微發(fā)黃,他趕緊用布巾把藥包起來,隔著薄衣敷在李芳蘭的肚臍上:“這是神闕穴,能直通脾胃,鹽溫腎,艾溫經(jīng),附子回陽,先把這關(guān)口守住?!?/p>
又從藥箱里拿出塊做好的附子餅,用牙簽扎了幾個小孔,放在肚臍上,拿艾條懸在上面灸?!啊秱摗氛f‘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’,現(xiàn)在就得把這‘日’重新升起來?!?/p>
灸了大概一刻鐘,奇跡發(fā)生了。李芳蘭的喉嚨里發(fā)出一聲微弱的呻吟,眼角滾出一滴淚。岐大夫眼睛一亮:“有反應(yīng)了!小沈,拿個研缽來!”
他從藥箱里取出人參、白術(shù)、附子,各取10克,又加了3克陳皮,一起放進(jìn)研缽里碾成細(xì)粉,再用少量溫水調(diào)成膏,搓成米粒大小的丸藥?!皝?,撬開嘴,一次放五粒,讓它自己化。”
沈大雅小心翼翼地撬開母親的嘴,把藥丸放進(jìn)去。藥丸遇著口水,慢慢化了,順著喉嚨往下咽。沒過多久,李芳蘭的肚子輕輕響了一聲,原本緊繃的眉頭也舒展了些,沒再嘔吐。
岐大夫松了口氣:“能咽藥就有救。今晚每兩個時辰喂一次,每次五到七粒,明天早上我再來?!彼謬诟郎虼笱牛骸皠e停艾灸,每隔半個時辰換一次附子餅,保持肚臍溫?zé)?。?/p>
那一晚,沈大雅沒敢合眼,守在母親床邊,按時喂藥、換艾灸。天快亮?xí)r,李芳蘭突然輕輕說了句:“渴……”沈大雅趕緊倒了點溫米湯,用小勺一點點喂進(jìn)去,這次沒吐。
第二天一早,岐大夫來了,見李芳蘭能睜著眼看他了,點點頭:“把丸藥加到一次十粒,再觀察一天,能喝進(jìn)湯藥就好了?!?/p>
又過了兩天,李芳蘭終于能喝下半小碗湯藥了。岐大夫把之前的人參安胃散改成了湯劑,人參減到6克,加了10克干姜:“現(xiàn)在陽氣剛回來,不能太猛,干姜溫脾,比附子緩和些?!?/p>
湯藥是淺褐色的,帶著淡淡的藥香,李芳蘭喝的時候,沒再反酸。喝了三天,她居然說想吃點東西了,沈大雅按照岐大夫的囑咐,煮了極爛的小米粥,放了點山藥碎,她慢慢喝了小半碗。
從那以后,李芳蘭的身子一天比一天好。岐大夫根據(jù)她的情況調(diào)整方子,一開始加茯苓祛濕,后來加當(dāng)歸補血,再后來加砂仁開胃,都是溫和平補的藥。沈大雅每天早上煎藥,藥香飄滿整個屋子,鄰居路過都問:“沈家嫂子好點了?”
喝到第二十劑時,李芳蘭的口水終于止住了,也能下地慢慢走兩步。她拉著岐大夫的手說:“岐大夫,我以前總覺得涼的解暑,現(xiàn)在才知道,脾胃怕冷得很?!?/p>
岐大夫笑著說:“《脾胃論》里說‘內(nèi)傷脾胃,百病由生’,夏天本來就脾虛,再貪涼,可不就出事了?以后冰茶、涼面別碰了,想吃涼的,就吃塊常溫的西瓜,還得少吃?!?/p>
小主,這個章節(jié)后面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,后面更精彩!
一直喝到第五十三劑藥,李芳蘭徹底好了。那天她特意去理發(fā)店燙了頭發(fā),穿著新做的碎花襯衫,跟沈大雅去岐仁堂道謝,手里還拎著一籃自己種的西紅柿。
岐仁堂的院里,枸杞樹結(jié)了紅果果,岐大夫正在給徒弟小周講這個案子:“你看,同樣是嘔吐反酸,有人是濕熱,有人是寒濕,差之毫厘,謬以千里。辨不清陰陽寒熱,再好的藥也沒用,甚至?xí)α巳??!?/p>
沈大雅在一旁聽著,突然說:“岐大夫,我想把我媽這病的經(jīng)過寫下來,貼在您這診堂墻上,讓其他人也知道,別再像我媽這樣,錯信了藥?!?/p>
岐大夫點點頭:“好啊。讓更多人知道‘脾’的重要性,比啥都強?!?/p>
后來,沈大雅真的寫了篇長文,貼在岐仁堂的墻上,標(biāo)題是《一碗冷茶與五十劑藥》。常有病人來瞧病時站著看,看完了嘆口氣:“原來脾胃這么嬌貴,以后可不敢瞎吃涼的了。”
那天傍晚,夕陽透過枸杞樹的枝葉,照在墻上的文章上,也照在藥柜里的人參、白術(shù)上。岐大夫坐在竹椅上,翻著《薛立齋醫(yī)案》,里面正好有個類似的案子,他在旁邊批注:“治病如辨路,寒則溫之,虛則補之,走錯了路,再快也到不了地頭?!?/p>
巷子里傳來孩子們的嬉笑聲,藥香混著晚飯的香味,慢慢漫開。岐仁堂的燈亮了,昏黃的光映在“懸壺濟世”的匾額上,安穩(wěn)得像這尋常的日子,也像中醫(yī)里那句老話——慢慢來,才能把病治好。
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懸壺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