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日五更,林伯準(zhǔn)時從床上驚起。剛要往廁所跑,突然覺得腹中微微發(fā)熱,腸鳴聲不再像從前那樣急迫。他坐在馬桶上,排出的不再是清水,而是夾雜著腐穢之氣的溏便。
"這是濕濁下行,積滯初通之象。"岐伯在復(fù)診時診脈,尺部沉象漸減,"《難經(jīng)》云虛則補其母,脾屬土,肺屬金,土為金母,故用炒白術(shù)培土生金,炒白芍柔肝緩急。"
林小姐打開精致的漆器食盒,里面是溫?zé)岬暮扇~粥。"父親說服藥后口中津液增多,不像從前總覺得口干。"她舀起一勺粥,米粒間飄著淡淡荷香。
岐伯指著診桌上的《脾胃論》:"李東垣先生言脾胃之氣既傷,而元氣亦不能充。你父親久瀉傷氣,故配人參益氣健脾,但考慮到食積未凈,暫以炒白術(shù)代之。"他突然想起什么,從藥柜取出一味藥,"此為炒升麻,《本經(jīng)》謂其主解百毒,能升提下陷之清陽,正如提壺揭蓋之理。"
第七日清晨,林伯穿著簇新的唐裝來復(fù)診,面色紅潤了許多。他從袖中取出一張紙:"昨晚按您說的用生姜三片、紅棗五枚煎水送服丸藥,晨起排便已成形。"紙上工整記錄著每日排便時間、性狀,甚至包括飲食種類。
岐伯展開新的診籍,寫下"脾虛濕盛,食積內(nèi)阻"八字辨證。窗外的梧桐葉上,一只蟬正蛻去舊殼,新翼在陽光下半透明。"《金匱》有夫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(dāng)先實脾之訓(xùn),"他捻著胡須道,"您父親雖病在脾胃,卻需防肝木乘土,故用白芍柔肝,黃芩清瀉肝經(jīng)伏火。"
第四章
懸壺巷里的醫(yī)理
入伏那天,梧桐巷飄著蜜餞山藥的甜香。林伯帶著孫子來道謝,小家伙抱著比自己還高的人參玩偶,眼睛盯著藥柜上的戥子。
"岐大夫,您那荷葉丸真是神了。"林伯揭開食盒,里面是精心蒸制的茯苓糕,"按您說的忌生冷油膩,如今每天能吃兩碗粥了。"
岐伯蹲下來給孩子把脈,小手腕上的脈息像春泉般活潑。"小兒臟腑嬌嫩,"他用指尖輕點孩子的中脘穴,"《溫病條辨》言小兒脾常不足,喂養(yǎng)需遵循胃以喜為補之則,不可過食肥甘。"
正說話間,一位母親抱著啼哭的幼兒沖進診室。"岐大夫,我家虎娃拉肚子半個月了,西醫(yī)說是消化不良。。。"孩子的小屁股紅得像熟透的桃子,哭聲里帶著黏膩。
岐伯解開孩子的襁褓,聞了聞尿布:"酸臭如敗卵,此乃乳食積滯。"他從藥柜取出炒麥芽、炒谷芽,"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謂麥芽主溫中,下氣,開胃,配山楂消肉食,神曲化谷食,再用陳皮理氣和中。"
看著母親憂慮的眼神,他又加了一味炒雞內(nèi)金:"此藥能消一切飲食積滯,《本草綱目》稱其治小兒食瘧,療大人淋漓。"轉(zhuǎn)身對學(xué)徒說:"用粳米炒焦煮粥,取焦香入脾之意,可增強消食之力。"
暮色中,岐仁堂的燈籠次第亮起。林伯帶著孫子坐在門檻上,看學(xué)徒晾曬新采的佩蘭。"爺爺,為什么岐大夫總用炒過的藥?"孩子指著竹匾里的炒蒼術(shù)問。
"生藥如少年,性烈而善攻;炒藥如長者,溫和而善守。"林伯摸著孩子的頭,看著診室里岐伯為患者診脈的身影,"就像人老了要懂得收斂鋒芒,藥炒過才知道顧護脾胃啊。"
梧桐葉在晚風(fēng)中沙沙作響,藥柜上的"大醫(yī)精誠"匾額被燈籠映得發(fā)亮。不知誰家飄來紫蘇燒魚的香氣,混著檐下晾曬的陳皮香,在漸漸濃稠的夜色里,釀成一味最動人的人間本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