旁邊候診的王阿姨插了句嘴:“我鄰居家的小孫子也這樣,愛吃零食,不愛動,腳脖子總腫,是不是也是這毛?。俊?/p>
“很有可能,”岐大夫點點頭,“現在人條件好了,吃得太精細,動得太少,很容易生濕。濕邪重了,就像給身體裹了層濕棉花,又悶又沉。”
陳老著急地問:“那這病該怎么治?。靠偛荒芤恢蹦[著吧?”
岐大夫站起身,走到藥柜前,一邊抓藥一邊說:“治病就像疏通下水道,得先把堵著的東西清出去。您這病,得用‘燥濕化痰’的法子,把體內的濕痰排出去,腳腫自然就消了。”
他拿起一味藥,對眾人說:“這是陳皮,《本草綱目》里說它能‘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’,就像給脾加點動力,讓它能更好地運化水濕?!?/p>
接著又抓了一把白色的藥片:“這是茯苓,能健脾利濕,就像給身體開個小水道,讓濕氣順著尿排出去?!?/p>
“還有這個,”岐大夫舉起一塊像生姜的東西,“這是半夏,能燥濕化痰,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它‘主傷寒寒熱,心下堅,下氣,喉咽腫痛,頭眩胸脹’,對付這種濕痰引起的腫脹最管用。”
他又抓了些蒼術、厚樸:“蒼術能燥濕健脾,厚樸能行氣消脹,這兩味藥搭配起來,就像給身體開了扇窗,讓濕氣能散出去。”
最后,岐大夫抓了些獨活、桔梗、威靈仙:“獨活能祛風除濕,通痹止痛,專門對付下肢的濕邪;桔梗能宣肺化痰,讓濕氣從上往下走;威靈仙能通絡止痛,《本草綱目》說它‘性猛善走,能宣通十二經絡’,能把經絡里的濕痰打通?!?/p>
眾人看著岐大夫把這些藥配齊,包成三包,遞給小陳:“回去后,用砂鍋煎藥,加三碗水,煎成一碗,早晚各喝一次。喝完藥后別躺著,稍微活動活動,讓藥勁兒能走到腳上去?!?/p>
他又叮囑陳老:“這幾天千萬別吃甜的、黏的,也別喝老火湯,就吃點清淡的粥和蔬菜。還有,別總坐著,每天在屋里慢慢走兩圈,讓氣血活泛起來。”
陳老半信半疑地被兒子推走了,臨走前還嘟囔著:“不吃補品,能好嗎?”
第二天一早,小陳就興沖沖地跑來了:“岐大夫,太神了!我爸喝了一副藥,昨晚就睡踏實了,腳腫消了點,也不那么疼了。”
過了三天,陳老自己拄著拐杖來了,雖然腳還有點腫,但已經能下地走路了。他高興地說:“岐大夫,您這藥真管用!現在腳不那么脹了,也能穿上拖鞋了?!?/p>
岐大夫又給他號了號脈,調整了藥方,讓他再喝三副。一周后,陳老的腳徹底消腫了,又能去公園打太極了。
這天,陳老特意提著一籃自己種的蔬菜來到岐仁堂,非要請岐大夫吃飯。岐大夫笑著擺擺手:“吃飯就不必了,您呀,以后可得記住,身體不舒服別忙著補,有時候‘瀉’比‘補’管用。”
周圍的街坊鄰居聽了,都湊過來問這問那。岐大夫趁機給大家講:“中醫(yī)治病,講究辨證施治,不是所有毛病都能靠補來解決。就像地里長了草,得先除草,再施肥,要是光施肥不除草,草長得更旺。咱們的身體也一樣,得先把邪氣排出去,再補正氣,這樣才能健康。”
陳老連連點頭:“可不是嘛,以前總覺得補品好,結果補出一身毛病。還是老祖宗的智慧管用啊!”
陽光透過窗欞,照在岐仁堂的藥柜上,那些藥材在陽光下散發(fā)著淡淡的清香。岐大夫看著陳老遠去的背影,心里想著,這治病啊,就像治家,得該清的清,該補的補,張弛有度,才能家和萬事興。而這醫(yī)道,說到底,也就是個“平衡”二字罷了。
從此以后,陳老成了岐仁堂的??停贿^不再是來看病,而是來跟岐大夫探討?zhàn)B生之道。他常對人說:“養(yǎng)生不是瞎補,得找對路子,就像岐大夫說的,該瀉的時候就得瀉,該補的時候才能補,這才是真學問?!倍侍美铮蠓蛞琅f每天坐在竹椅上,用他那雙靈巧的手,為街坊鄰里解除病痛,也傳播著古老而智慧的中醫(yī)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