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藥方分三路發(fā)力:黃芪、黨參、白術(shù)補脾氣,附子、干姜溫腎陽,茯苓、枸杞利濕養(yǎng)陰,”我邊寫藥方邊解釋,“就像給您的身體建了座暖房,地基(脾腎)暖了,墻壁(氣血)厚了,自然能抵御外面的寒風。”
三、廚房里的“溫補”魔法
怕張掌柜煎藥出錯,我特意交代:“附子有毒,必須先煎半小時,煮到嘗起來不麻嘴了再放其他藥;生姜3片、大棗5枚劈開,和藥一起煎,能調(diào)和藥性,還能防干姜太辣?!?/p>
“我平時能吃點補品嗎?”他摸著稀疏的頭發(fā)問。
“先別吃阿膠、燕窩這些滋膩的,”我搖搖頭,“每天早上用炒薏米50g、山藥30g、生姜3片煮粥,薏米健脾滲濕,山藥固腎益精,生姜溫中和胃,比吃補品更養(yǎng)人。”
四、三個月的“回春之旅”
半個月后復診,張掌柜進門時搓著手笑:“岐大夫,我能吃兩碗熱粥了!胃脹減輕不少,夜里睡覺腳也不涼了。”摸他的脈,關(guān)脈稍微有力了些,尺脈也能摸到點跳動。我把附子減到6g,加了當歸12g(《本草綱目》“活血養(yǎng)血”),好比給暖房開了扇窗,讓補進去的氣血流動起來。
一個月后,他的兩頰開始有了血色,白發(fā)里冒出些灰黑色的新頭發(fā):“老伴說我看著年輕了十歲!”再看舌苔,裂紋變淺了,水潤潤的像剛下過小雨的土地。我教他每天按揉關(guān)元穴(臍下三寸)100次,“這是先天之本的‘開關(guān)’,常按能補元氣,比吃人參還管用?!?/p>
三個月后,張掌柜穿著單薄的毛衣來抓藥,滿頭白發(fā)竟有三分之一轉(zhuǎn)灰黑了,眼窩的青色也退了:“現(xiàn)在爬三樓不喘氣,看賬本眼睛也不花了!”他翻開手機相冊,里面是他和孫子在公園跑步的照片,背景里的梧桐葉正泛著新綠。
診室里的“白發(fā)返青”課
“為啥補了脾腎,頭發(fā)就變黑了?”張掌柜摸著頭發(fā)好奇地問。
“腎主藏精,其華在發(fā),”我指了指窗外的松樹,“您看那松樹冬天也綠油油的,因為根扎得深,精氣足。您之前腎精虧虛,就像松樹缺水缺肥,葉子自然變黃?,F(xiàn)在脾腎暖了,精氣足了,頭發(fā)就像得到養(yǎng)分的樹苗,重新長出新芽?!?/p>
“那我這裂紋舌是怎么回事?”他又問。
“您的舌頭不是干得開裂,是脾陽不足,水濕停在里面,反而沒法把津液送到舌頭尖,”我用茶杯做演示,“就像茶壺里裝滿了冷水,底下的火不夠,水燒不開,水蒸氣就上不來。我們用溫藥把火加旺,水燒開了,水蒸氣自然能濕潤壺嘴,裂紋就慢慢合上了。”
窗外,梧桐巷的臘梅開得正盛,張掌柜望著自己在玻璃上的倒影,嘴角揚起笑意。他不知道,自己頭發(fā)變黑的秘密,就藏在每天煎煮的藥湯里,藏在清晨的粥香里,藏在關(guān)元穴的按揉里——那是岐大夫用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智慧,為他重新點燃的生命之火。
(注:文中劑量為成人常規(guī)量,實際需中醫(yī)師辨證;附子有毒,必須規(guī)范炮制、久煎,孕婦及陰虛火旺者忌用;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,宜清淡溫熱飲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