岐仁堂里的“霜發(fā)返青”奇事——五旬掌柜的脾腎回春記
2024年立冬,梧桐巷的銀杏葉鋪成金毯。張掌柜推開岐仁堂的玻璃門時,羽絨服拉鏈拉得老高,只露出半張臉。我放下手中的《脾胃論》,險些認(rèn)不出這位老主顧——去年他來給妻子抓安胎藥時,還是紅光滿面的模樣,如今卻兩頰凹陷如刀削,眼窩發(fā)青,滿頭白發(fā)像落了層薄霜。
一、診臺前的“形銷神瘁”謎
“岐大夫,我這半年像被抽了筋骨,”張掌柜摘下毛線帽,露出稀疏的白發(fā),“吃啥都不香,多吃一口就胃脹,喝口涼水就肚子疼,晚上睡覺蓋兩床被子還覺得骨頭縫里冒涼氣。”他伸出手,掌心蒼白如紙,指甲上布滿豎紋。
診脈時,指下脈息輕細(xì)得像春日游絲,關(guān)脈沉弱無力,尺脈幾乎摸不到——這是典型的脾腎陽虛脈象。再看舌苔,舌質(zhì)淡白如羊脂玉,前部有幾道深深的裂紋,像干旱開裂的河床,苔薄白卻水潤潤的,沾著些唾液。
“平時吃飯怎么安排的?”我遞過熱毛巾。
“忙起來就吃外賣,常吃涼透的炒飯,”他嘆氣,“這兩年生意不好,夜里總睡不著,越想越煩,頭發(fā)就跟著白了?!?/p>
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·素問》里“思則氣結(jié)”的論述突然閃現(xiàn)。張掌柜長期思慮過度,脾氣郁結(jié),就像廚房的抽油煙機被油垢堵住,脾胃運化不動食物,水谷精微變不成滋養(yǎng)身體的“柴火”,反而成了濕濁堆積(《金匱要略》“夫瘦人繞臍痛,必有風(fēng)冷”)。脾陽不足,就像灶膛里沒了火,煮不熟飯,身體得不到營養(yǎng),自然越來越瘦;腎陽虧虛,好比鍋底的柴火快滅了,整個人就像沒了熱氣的茶壺,怕冷、乏力、頭發(fā)變白(《難經(jīng)·十四難》“損其腎者,益其精”)。
二、岐大夫的“溫補脾腎”方
看著張掌柜焦慮的眼神,我想起《傷寒論》中的理中湯和四逆湯——這正是為脾腎陽虛量身定制的“暖爐組合”。但需根據(jù)現(xiàn)代人體質(zhì)稍作調(diào)整,就像給老灶臺加裝溫控開關(guān),暖而不燥。
第一層:砌好“脾胃灶”(大補脾氣)
黃芪30g(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“主癰疽久敗瘡,排膿止痛,補虛”)是“砌灶”的青磚,大補元氣,尤其擅長補脾肺之氣;黨參20g(《本草從新》“健脾運胃,補中益氣”)是“添柴”的好手,輔助黃芪把脾氣穩(wěn)穩(wěn)補起來;炒白術(shù)15g(《傷寒論》理中湯主藥)則是“和泥”的黏土,健脾燥濕,把脾胃里的濕濁一點點瀝干。三藥合璧,就像給脾胃砌了個結(jié)實的灶臺,火力十足。
第二層:點燃“腎火盆”(溫補腎陽)
熟附子9g(先煎半小時,《傷寒論》四逆湯核心藥)是盆中炭火,專補命門之火,讓腎陽重新旺起來;干姜12g(《本草綱目》“去臟腑沉寒痼冷”)是炭火上的熱灰,溫中散寒,守住脾胃的熱氣不流失。這兩味藥就像給身體的“鍋爐房”加了猛火,寒氣自然無處藏身。
第三層:疏通“排水溝”(利濕防堵)
茯苓15g(《傷寒論》“安中養(yǎng)神,除濕益燥”)是排水溝的鐵柵欄,把補藥帶來的多余水分瀝干,防止補得太猛反而堵了;枸杞子15g(《本草綱目》“滋腎潤肺,明目”)是爐邊的溫水壺,在溫陽的同時滋養(yǎng)肝腎精血,就像給干燥的灶臺灑點水,潤而不燥。最后用炙甘草9g(《傷寒論》“調(diào)和諸藥”)當(dāng)“粘合劑”,把所有藥力擰成一股繩,穩(wěn)穩(wěn)補進脾腎。
“這藥方分三路發(fā)力:黃芪、黨參、白術(shù)補脾氣,附子、干姜溫腎陽,茯苓、枸杞利濕養(yǎng)陰,”我邊寫藥方邊解釋,“就像給您的身體建了座暖房,地基(脾腎)暖了,墻壁(氣血)厚了,自然能抵御外面的寒風(fēng)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