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吳趕緊應下來,扶著李總起身:“謝謝岐大夫,我們這就回去煎藥,明天再來復診。”
王嬸看著他們走出去,對岐大夫說:“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啊,總覺得自己身體好,拼命折騰,等出了問題才想起調(diào)理。”
岐大夫搖搖頭,又拿起《脾胃論》:“不是年輕人,是現(xiàn)在很多人都忘了‘脾胃為后天之本’的道理。就像李總,開火鍋店賺了錢,卻把自己的脾胃賠進去了,這才是真的得不償失?!?/p>
四、復診的“熱惑”:虛熱不是火,補氣養(yǎng)血才是根
第二天一早,李總果然又來了,這次氣色好了不少,雖然還是有些沒力氣,但已經(jīng)不吐瀉了,也不說胡話了。
“岐大夫,昨天喝了藥,晚上就不拉肚子了,也沒那么熱了,”李總坐在長凳上,語氣輕松了不少,“就是還是覺得口干,身上時不時發(fā)熱,而且不想吃飯,渾身沒力氣?!?/p>
小吳在旁邊補充:“李總今早還說,要不要再買點‘滋陰降火’的藥,他怕這熱再起來?!?/p>
岐大夫笑著擺擺手,又給李總摸了摸脈:“你這脈浮大,但一按就空,是‘虛脈’啊。《傷寒論》里說‘脈浮而大,中空外堅,此名曰芤脈,血亡也’,你這雖然不是芤脈,但也是血虛的表現(xiàn)——脾胃虛了,不能運化水谷生成氣血,血少了,不能濡養(yǎng)身體,就會出現(xiàn)‘虛熱’;氣虛了,不能推動津液運行,就會口干?!?/p>
他拿過一張紙,給李總畫了個對比圖:“實火的熱是‘持續(xù)熱’,比如吃了辣椒上火,會一直覺得熱,還會喉嚨痛、大便干;你這虛熱是‘一陣一陣’的,有時候熱,有時候又不熱,而且手腳心熱、腳心涼,這就是‘無火之熱’。如果再用滋陰降火的藥,還是寒涼的,會再傷脾胃,那之前的藥就白吃了?!?/p>
李總這下徹底明白了,原來自己一直被“熱”的表象迷惑了。他想起之前有次感冒,也是覺得發(fā)熱,吃了退燒藥后,反而咳嗽了半個月,現(xiàn)在想來,也是因為當時身體虛,退燒藥傷了正氣。
“那我現(xiàn)在該怎么辦?還是繼續(xù)喝之前的藥嗎?”李總問。
岐大夫點點頭,又加了兩味藥:“還是六君子湯打底,再加當歸和白芍。當歸能‘補血活血’,白芍能‘養(yǎng)血柔肝’,這兩味藥都是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里的補血藥,能幫你補回虧空的血。氣血足了,虛熱自然就退了,胃口也會好起來。”
他又叮囑李總:“這幾天可以適當吃點紅棗、桂圓,都是補氣血的,但別多吃,一天三顆紅棗就夠了。等胃口好了,再慢慢加瘦肉、雞蛋,循序漸進,別一下子又吃油膩的。”
小周在旁邊抓藥,一邊抓一邊說:“李總,我?guī)煾党Uf‘脾胃病三分治,七分養(yǎng)’,你這病好了以后,也得改改飲食習慣,不然還會犯?!?/p>
李總笑著點頭:“一定改!以后再也不熬夜了,也不吃那么多辣的了,等我店開起來,第一個請你們?nèi)コ郧宓酿B(yǎng)生鍋!”
五、痊愈的啟示:辨證施治,不被表象騙
連著喝了七天藥,李總的氣色徹底好了,不僅不發(fā)熱、不口干了,胃口也恢復了,每天能正常吃三頓飯,連之前的腹痛、胸口堵也沒了。
這章沒有結(jié)束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!
這天他特意帶著錦旗來岐仁堂,上面寫著“妙手仁心,辨證施治”?!搬蠓颍媸翘x謝您了!”李總握著岐大夫的手,感慨地說,“之前我總覺得生病就是‘哪里不舒服治哪里’,發(fā)熱就清熱,腹痛就止瀉,現(xiàn)在才知道,中醫(yī)講究‘辨證施治’,得找到病根才行?!?/p>
岐大夫接過錦旗,笑著說:“這都是應該的?!督饏T要略》里說‘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’,你這病就是‘痰飲’加‘脾虛’,用溫藥補脾胃、化痰濕,自然就好了。很多人看病都只看表面癥狀,比如發(fā)熱就覺得是上火,拉肚子就覺得是腸炎,其實背后的原因可能不一樣,這就是中醫(yī)說的‘同病異治’‘異病同治’?!?/p>
王嬸在旁邊聽得高興:“岐大夫,您這故事要是寫下來,肯定很多人愛看。現(xiàn)在好多人都不懂這些中醫(yī)道理,瞎吃藥,要是能多聽聽您講的,也能少走不少彎路?!?/p>
岐大夫眼睛一亮:“我正打算整理一本《岐大夫的懸壺故事》,把這些年遇到的病例都寫進去,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話講中醫(yī)道理。就像李總的病例,很多現(xiàn)代人都有‘飲食勞倦傷脾’的問題,只是癥狀不一樣,有的發(fā)熱,有的腹瀉,有的沒力氣,只要找到病根,用對藥,都能好?!?/p>
李總連忙說:“那我第一個支持您!等書出版了,我給我店里的員工每人發(fā)一本,讓他們也多學學中醫(yī)養(yǎng)生,別像我一樣,賺了錢卻把身體搞垮了。”
夕陽西下,岐仁堂的銅鈴又響了起來,這次進來的是個帶著孩子的媽媽,孩子咳嗽不止。岐大夫放下錦旗,拿起聽診器(中醫(yī)的聽診,指摸脈),開始耐心地問診。小周在旁邊整理藥斗,王嬸還在喝陳皮水,堂屋里的燈光溫暖而明亮,就像岐大夫說的那樣——中醫(yī)的道理,從來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,而是藏在柴米油鹽里的生活智慧,只要用心體會,每個人都能讀懂自己的身體,守護自己的健康。
而李總的故事,也成了《岐大夫的懸壺故事》里最受歡迎的一篇。每當有人拿著書來問“發(fā)熱要不要清熱”,岐大夫都會笑著說:“先摸摸自己的脾胃,是不是最近吃多了、累著了——有時候,身體的‘熱’,不是在‘上火’,是在‘喊救命’?。 ?/p>
喜歡岐大夫的懸壺故事請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懸壺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