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腎雙補的蹊蹺處方
"那該怎么治?"林浩想起凌晨咳醒時,腳底發(fā)燙得必須貼墻的滋味。
岐大夫沉思片刻,提筆寫下:"人參15g、炒白術(shù)15g、黃芪15g、山茱萸15g、山藥15g、石斛10g、丹皮10g、五味子20粒、肉桂5g。七劑,水煎服。"
"為什么用這么多補藥?我現(xiàn)在胸口像有團火,不怕補出毛病嗎?"林浩看著處方上的人參、黃芪,想起上次吃補藥后流鼻血的經(jīng)歷。
"這叫先建糧倉,再滅火。"岐大夫解釋,"您腎陰枯竭是本,但脾胃虛弱是標。就像家里著火了,消防員得先確保水源充足——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不能運化,吃進去的藥反而成負擔。方中人參、白術(shù)、黃芪是四君子湯加味,《傷寒論》里說夫?qū)崉t譫語,虛則鄭聲,您脈芤軟如按蔥管,正是氣虛的明證。"
"那肉桂。。。。。。不是熱性藥嗎?"林浩指著處方最后一味。
"問得好!"岐大夫眼中閃過贊許,"這味肉桂正是點睛之筆?!侗静菥V目》說它治命門火衰,引火歸元。您現(xiàn)在腎陽浮于上焦,就像鍋里的水燒干了,火卻還在燒,得把這火引回鍋底。肉桂就像消防員的鐵鍬,把浮在上頭的火鏟回腎里,這叫導龍入海,出自《韓氏醫(yī)通》的引火歸元法。"
林浩注意到處方里還有五味子:"這個我知道,止咳用的?"
"五味子酸甘化陰,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說它主益氣,咳逆上氣,但更重要的是——"岐大夫伸出兩根手指,"它能收斂浮越的肺氣。您凌晨寅時(3-5點)咳得厲害,因為寅時屬肺,肺氣本應肅降,現(xiàn)在卻被浮陽頂著往上沖,五味子就像給肺門裝了個閥門,讓上逆的肺氣歸位。"
第四章
服藥七日的冰火兩重天
首劑藥煎好時,已是夜里十點。林浩看著碗中琥珀色的藥液,湊近能聞到肉桂的辛香與五味子的酸甜。第一口下肚,胃里竟泛起暖意,不像之前喝涼茶般冰涼。
子夜時分,他剛要睡下,腳底突然一陣溫熱——這是半個月來第一次沒有腳熱如焚。凌晨三點,他迷迷糊糊醒來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竟沒被咳嗽憋醒,喉嚨里只有淡淡癢意。
第三天,午后潮熱減輕了,咳出的痰不再是泡沫狀,而是略帶黏性的白色。岐大夫在電話里叮囑:"切記不可吃生冷瓜果,不可熬夜——子時(23-1點)是膽經(jīng)當令,此時不睡,更傷陰血。"
第七天復診,林浩面色紅潤了些,舌苔上長出薄薄的一層白苔。岐大夫診脈后點頭:"關脈已不浮,尺脈仍弱,說明脾胃氣復,腎陰未充。"
"現(xiàn)在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了吧?"林浩記得原來看過的中醫(yī)科普。
"不急。"岐大夫擺擺手,"《金匱要略》講夫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。您雖屬腎陰虛,但脾胃剛恢復運化,若直接用熟地、山萸肉這樣的滋膩藥,反而會礙胃。原方去黃芪,加熟地15g、澤瀉10g,繼續(xù)脾腎雙補。"
第五章
引火歸元的終極奧秘
半個月后,林浩的咳嗽已減輕大半,午后潮熱消失,唯有清晨起床時仍有輕微干咳。岐大夫?qū)⑻幏秸{(diào)整為:"熟地24g、山萸肉12g、山藥12g、丹皮9g、澤瀉9g、茯苓9g、五味子10g、沉香3g、肉桂3g。"
"這不是六味地黃丸嗎?"林浩看著處方,"為什么加沉香和肉桂?"
"您現(xiàn)在陰虛為主,陽浮為標,該用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了。"岐大夫解釋,"六味地黃丸是補腎陰的基礎方,出自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加沉香是取其下氣墜痰,降逆平喘(《本草通玄》),同時助肉桂引火歸元。就像往燒干的鍋里添水,再把爐火調(diào)小,水才能慢慢燒開,而不是被燒糊。"
林浩忽然想起什么:"為什么之前用知柏地黃丸無效,現(xiàn)在用六味就有效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