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問得好。"岐大夫贊許地看了他一眼,"砂仁性子穩(wěn),像慢悠悠趕路的老人,適合做成藥丸,慢慢調理;白豆蔻像小伙子,性子急,煎湯或者研成末,起效更快。王師傅這情況,用白豆蔻更合適。"
他把兩味藥放在戥子上稱好,包成小包:"回去把這兩味藥研成細末,每次用溫水沖兩克,要是疼得厲害,就用姜湯送服,能把藥力帶得更快。記住,別多吃,這兩味都是辛溫的藥,就像冬天烤火,夠暖就行,燒太旺反而傷著自己。"
王建軍接過藥包,聞著那股辛香,胃里似乎都舒服了些:"大夫,這藥有啥講究不?"
"講究大了。"岐大夫叮囑道,"吃藥期間,冰的、辣的、硬的,一概不能碰。早上起來喝碗小米粥,養(yǎng)養(yǎng)胃氣;開車時備個保溫杯,裝些溫熱水,別再灌冰飲;晚上回家泡泡腳,讓氣血活泛起來。最重要的是,少生氣,氣是寒的幫兇,越生氣,胃里的寒氣越重。"
他頓了頓,又說:"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里講飲食有節(jié)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這十二字訣,比任何藥都管用。你要是一邊吃藥,一邊還瞎折騰,就算是神仙也救不了你。"
王建軍重重地點頭:"大夫,您放心,這次我一定改!"
過了半個月,王建軍又來了。這次他沒扶著門框,腰桿挺得筆直,臉色也紅潤了不少。一進門就大聲嚷嚷:"岐大夫,您這藥太神了!"
原來,他回去按醫(yī)囑服藥,才三天,胃里的寒氣就減了大半,脹疼的次數(shù)少了,夜里也能睡安穩(wěn)了。更重要的是,他真把那些壞習慣改了:冰啤酒換成了溫茶,燒烤攤改成了家里的熱湯面,遇著堵車也不急躁了,實在煩悶就停下車,在路邊透透氣、散散步。
"現(xiàn)在胃里總暖暖的,吃啥都香。"王建軍笑著說,"昨天拉了個乘客,說我氣色好,還問我在哪兒保養(yǎng)的呢!"
岐大夫看著他,也笑了:"不是藥神,是你自己救了自己。藥只是幫你把胃里的冰化了,真正讓它暖起來的,是你的好習慣。"
他又給王建軍配了些藥,讓他鞏固鞏固:"胃病三分治,七分養(yǎng)。以后就算好了,也得記住,胃是養(yǎng)出來的,不是藥喂出來的。"
王建軍千恩萬謝地走了,腳步輕快得不像個五十多歲的人。阿明收拾藥柜時,忍不住問:"師父,就兩味藥,真有那么大本事?"
"本事不在藥,在理。"岐大夫望著窗外,"人身上的病,大多是陰陽失衡了。寒了,用溫藥;熱了,用涼藥;堵了,用行氣的藥。就像治水,該疏的疏,該堵的堵,順應自然,病自然就好了。"
他拿起《景岳全書》,翻到神香散那一頁,輕聲念道:"丁香辛溫,暖脾胃而散滯氣;白豆蔻辛香,通三焦而化濕邪。二藥相配,溫而不燥,行而不泄,誠治胃寒氣滯之良方也。"
陽光透過窗欞,照在泛黃的書頁上,也照在藥柜里的丁香和白豆蔻上,那股辛香混著其他藥材的氣息,在空氣中緩緩流淌,像在訴說著古老的智慧。岐仁堂里,又一個關于健康的故事,在藥香中慢慢沉淀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,王建軍成了岐仁堂的活廣告。他拉活兒的時候,遇著有胃病的乘客,總會熱情地推薦岐大夫和神香散,順便分享自己的養(yǎng)生心得。有人說他不務正業(yè),他卻嘿嘿笑著說:"掙錢重要,身體更重要。能讓大伙兒少受罪,比多掙幾塊錢強。"
岐大夫聽說了,也只是笑笑。對他來說,醫(yī)者的本分,就是看病救人。至于名聲,那是順其自然的事。就像那兩味藥,不張揚,不炫耀,卻總能在關鍵時刻,給需要的人送去溫暖。
又是一個清晨,岐仁堂剛開門,就迎來了新的患者。岐大夫坐在案前,慢條斯理地診脈,阿明在一旁研藥,藥碾子發(fā)出規(guī)律的聲響。陽光正好,藥香裊裊,新的故事,正在這小小的藥鋪里,悄然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