岐大夫笑著安撫:“慢是慢,但能除根。你之前吃的藥快,可越吃越糟,對吧?這就像種地,急著收成,沒好好施肥(補脾胃),莊稼(身體)怎么長好?你放心,按我的方子吃,一周就能見效,三個月就能把體質(zhì)調(diào)過來——不僅胳膊不疼、眼睛不流淚,你那愛犯困、肚子脹的毛病,也能好。”
說著,岐大夫開起了處方。他寫得慢,每一味藥都要念叨幾句:“補中益氣湯里,黃芪要選內(nèi)蒙古的,補氣力足;白術(shù)得用炒的,健脾祛濕效果好;升麻、柴胡少放一點,就像給脾胃‘搭個梯子’,讓氣往上走——你不是胳膊麻嗎?氣上去了,經(jīng)絡(luò)通了,麻就好了?!?/p>
“六味地黃丸呢,用的是熟地黃,別用生地黃,生地黃太寒,怕傷你脾胃;山茱萸要去核,澀精補腎;茯苓、澤瀉得配著用,補而不滯——你痰濕重,光補不行,得有點利水的藥,把多余的濕排出去?!?/p>
寫好處方,岐大夫又叮囑劉孟春:“服藥的時候,上午的補中益氣湯,飯后半小時吃,溫著喝;下午的六味地黃丸,四點左右吃,用淡鹽水送服——鹽水入腎,能幫著藥勁往腎里走。另外,這三個月里,應(yīng)酬盡量推了,酒肯定不能喝,肉也少吃,多吃點山藥、蓮子、小米這些養(yǎng)脾胃的;晚上別熬夜,十一點前得睡,腎水要在夜里養(yǎng),熬夜最傷腎?!?/p>
劉孟春接過處方,心里還是有點打鼓:“岐大夫,我要是推不掉應(yīng)酬怎么辦?有時候客商來了,不喝不行?!?/p>
岐大夫想了想,說:“實在推不掉,就喝一小杯,別超過二兩,喝完回來煮點生姜大棗水喝,解解酒氣,護護脾胃。還有,吃完飯別馬上坐,散散步,讓脾胃動一動——你那肚子,就是吃了不動積出來的痰濕?!?/p>
劉孟春點點頭,把處方小心地折好放進兜里:“行,我聽您的,一定好好配合?!?/p>
接下來的日子,劉孟春還真照岐大夫說的做了。每天早上,他讓家里阿姨煮好補中益氣湯,飯后喝一碗;下午四點,準時用淡鹽水送服六味地黃丸。應(yīng)酬能推就推,推不掉就喝一小杯,回來再喝生姜大棗水;晚上也不熬夜了,十一點前準時睡覺,睡前還會用熱水泡泡腳。
一周后,劉孟春再來復(fù)診時,臉上的倦色少了很多:“岐大夫,真神了!我這胳膊不麻了,眼睛也不怎么流淚了,晚上能睡整覺了!”
岐大夫摸了摸他的脈,又看了看舌苔:“脈比之前緩了,舌苔也沒那么膩了,繼續(xù)吃。對了,你現(xiàn)在吃飯怎么樣?”
“吃飯香多了!”劉孟春笑著說,“以前總覺得肚子脹,吃一點就飽,現(xiàn)在能吃一碗半米飯了,也不覺得脹了?!?/p>
又過了一個月,劉孟春的變化更大了——胳膊能抬到頭頂,手指也能靈活地伸屈,開會的時候不用再擦眼淚,連體重都輕了五斤,肚子明顯小了一圈。他特地穿了件以前穿不上的襯衫,來岐仁堂給岐大夫看:“您看,這襯衫以前扣不上,現(xiàn)在正好!”
岐大夫看著他,欣慰地說:“你這是脾胃運化好了,痰濕排出去了,體質(zhì)自然就好了。再吃一個月,鞏固鞏固,以后注意飲食作息,就不會再犯了?!?/p>
三個月后,劉孟春帶著一面錦旗來岐仁堂,上面寫著“妙手調(diào)體質(zhì),仁心除頑疾”。他握著岐大夫的手,感激地說:“岐大夫,真是謝謝您!我現(xiàn)在不僅胳膊不疼、眼睛不流淚,連以前的高血壓都穩(wěn)了,醫(yī)生說我身體比去年好多了?!?/p>
岐大夫接過錦旗,笑著說:“不用謝,這都是你自己配合得好。中醫(yī)治病,從來不是‘見病治病’,而是‘治人’——把你的體質(zhì)調(diào)好了,病自然就沒了。就像《脾胃論》里說的‘脾胃為后天之本’,脾胃好了,身體的根基就穩(wěn)了,什么病都不容易找上門?!?/p>
一旁的小林趁機問:“師父,劉主任這病,要是一開始就用您的方子,是不是好得更快?”
岐大夫搖了搖頭,看著窗外的老街:“也不一定。有時候,人得走點彎路,才知道什么是對的。劉主任之前吃了祛風(fēng)化痰的藥沒好,才會來找我,才會愿意聽我的話調(diào)體質(zhì)。要是一開始就好,他可能還會像以前一樣,應(yīng)酬喝酒、熬夜加班,體質(zhì)還是調(diào)不過來——治病,不光是治身體,也是治習(xí)慣啊?!?/p>
劉孟春聽了,連連點頭:“您說得太對了!以前我總覺得,工作重要,身體能扛就扛,現(xiàn)在才知道,身體垮了,什么都沒了。以后我一定好好養(yǎng)身體,再也不瞎折騰了。”
那天下午,岐仁堂里很熱鬧,街坊們聽說劉孟春的病好了,都來打聽。岐大夫也不藏私,跟大家講起了體質(zhì)調(diào)理的道理:“咱們普通人,別等生病了才去治,平時就要注意養(yǎng)。脾胃弱的,多吃山藥小米粥;濕氣重的,多喝紅豆薏米水;睡眠不好的,晚上別玩手機——這些都是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里說的‘上工治未病’,把身體養(yǎng)好了,比什么都強?!?/p>
夕陽西下,余暉透過窗欞照進岐仁堂,藥香和著街坊們的笑聲,飄得很遠。劉孟春走的時候,回頭看了一眼“岐仁堂”的門楣,心里忽然明白:這老藥鋪里藏著的,不只是治病的方子,更是做人的道理——身體就像一棵大樹,得好好施肥(補脾胃)、澆水(滋腎水),才能長得枝繁葉茂,經(jīng)得起風(fēng)吹雨打。
而岐大夫,就是那個幫人給大樹施肥澆水的人。他不用花哨的治法,只憑一本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、一套五行相生的道理,就能把疑難雜癥治好——因為他知道,治病的根本,從來不是治“病”,而是治“人”;是把失衡的體質(zhì)調(diào)回來,讓身體自己生出抗病的力氣。
就像劉孟春后來跟朋友說的:“岐大夫治的不是我的胳膊和眼睛,是我的整個身體。他讓我明白,好身體不是靠藥堆出來的,是靠養(yǎng)出來的——這才是真正的大醫(yī)之道?。 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