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
梅雨季的腸鳴聲
申城市中心的梧桐巷在梅雨季總是濕漉漉的,青石板縫里冒出的苔蘚像被揉皺的綠絲綢。岐仁堂的銅鈴在穿堂風里輕輕搖晃,老藥柜上"脾為后天之本"的匾額被水汽洇出淡淡茶漬。
"岐大夫,您快瞧瞧我爸這肚子。。。"穿香云紗旗袍的林小姐扶著父親進來,老人家捂著肚子直哼哼,白背心都被冷汗浸透了。診床上的棉墊還帶著前一位患者的體溫,銅盆里新?lián)Q的菖蒲水散發(fā)著清苦。
岐伯年逾五旬卻腰板挺直,指尖搭在林伯腕上時,窗外正滾過一聲悶雷。"泄瀉幾日了?"他看著脈枕上的《脾胃論》扉頁,拇指摩挲著患者尺部沉緩的脈息。
"整七天了,起先以為是貪涼吃壞肚子。。。"林小姐從鱷魚皮手袋里掏出病歷本,"西醫(yī)說是急性腸胃炎,吊了三天鹽水,止瀉藥也吃了,可每天五更天準得往廁所跑,拉的都是清水樣便。"
岐伯翻開診籍,狼毫在宣紙上落下"泄瀉"二字。案頭的青瓷水盂里,幾尾孔雀魚正啄食浮萍。"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云濕勝則濡泄,梅雨季濕邪當令,您父親脈緩苔白膩,泄瀉如水,正是濕困脾土之象。"他指著墻上的臟腑圖,"脾主運化水濕,濕濁內(nèi)停則清濁不分,水谷雜下。"
林伯突然捂著肚子呻吟起來,腸鳴聲隔著衣服都能聽見。岐伯掀開他的衣襟,掌根按在神闕穴周圍,指下有痞硬感。"食積阻滯脾胃了。"他捻著胡須道,"《金匱要略》言宿食在上脘,當吐之,可您父親泄瀉日久,脾胃已虛,不可強攻。"
第二章
荷葉燒飯的玄機
藥碾子在天井里發(fā)出有節(jié)奏的吱呀聲,岐伯看著學徒將炒白術(shù)、炒白芍倒入竹匾。檐角滴落的雨水在青石板上濺起細小的虹,藥香混著草木氣息漫過整個院子。
"為何用炒白術(shù)?"林小姐蹲在一旁看曬藥,旗袍下擺沾了些碎藥末。岐伯用鑷子撥弄著竹匾里的藥材:"生白術(shù)偏于燥濕,炒后增強健脾止瀉之力,《本草綱目》云其除濕益燥,和中益氣。"他抓起一把炒神曲,"此藥炒后醒脾和胃,消積化滯,配山楂能去肉食之積。"
暮色四合時,小徒弟拎著新鮮荷葉進來。"荷葉需用清晨帶露的。"岐伯展開荷葉,葉脈間還凝著水珠,"《溫熱論》言濕盛則陽微,取荷葉之清輕,升發(fā)脾陽,正如東垣先生脾胃不足,皆由陽氣不足之論。"
藥粉過篩時,林伯靠在藤椅上打了個盹,喉間發(fā)出輕微的鼾聲。岐伯用竹刀將藥粉與荷葉飯拌勻,琥珀色的飯粒裹著青綠色藥粉,像撒了碎玉的春草。"此丸需用荷葉飯為引,"他解釋道,"荷葉入足太陰脾經(jīng),升清陽而化濕濁,飯粒則養(yǎng)脾胃之陰,剛?cè)嵯酀?
子夜時分,岐仁堂的燈還亮著。岐伯在《傷寒論》里找到"五苓散"條文,用朱筆圈出"豬苓、茯苓、澤瀉"幾味藥。窗外的雨漸漸急了,雨滴打在芭蕉葉上沙沙作響,案頭的銅漏滴答記錄著更聲。
第三章
五更泄瀉的真相
第三日五更,林伯準時從床上驚起。剛要往廁所跑,突然覺得腹中微微發(fā)熱,腸鳴聲不再像從前那樣急迫。他坐在馬桶上,排出的不再是清水,而是夾雜著腐穢之氣的溏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