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達偃師的時候,不過才過午而已,但是厲延貞卻提出了,要停留一日的要求。他的提議,讓眾人都感到非常的費解,甚至厲老丈還出面勸解他,應(yīng)該盡快想辦法渡過黃河才是。
厲延貞察覺到,在自己致力于要在偃師停留,阿翁似乎有什么擔(dān)憂一般,眉頭緊蹙,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。但是,在面對厲延貞試探詢問的時候,他卻什么都不說,就連一點心中的憂慮,都不愿意吐露出出來。
對于阿翁的異常反應(yīng),厲延貞從初心來說,是很想順從老人,馬上離開偃師過河??墒?,自己身負事關(guān)生死的密信,就不得不讓他忍痛,違背阿翁的意念了。
在偃師停留,只因此地距離神都洛陽,近在咫尺。該如何選擇行事,厲延貞在做出最后的抉擇。
“阿郎,你是想要前往神都一游嗎?”入城后,在前去尋找客棧落腳的路上,田先生突然從車廂內(nèi)探出頭來,對厲延貞詢問道。
田先生的詢問,讓厲延貞有些擔(dān)憂起來。以田先生的精明,自己無故在偃師停留,若是沒有合理解釋的話,恐怕他會有所懷疑了。
厲延貞默然一笑,對田先生說道:“確有此想法,曾聽聞過神都天津橋之名,延貞心慕久已,若有可能的話,很想一睹天津橋之色?!?/p>
“哦!天津曉月嗎?沒想到,阿郎居然知道天津橋?!甭牭絽栄迂懱岬教旖驑?,田先生的臉上露出了釋然之色,在他看來,神都洛陽天津橋的景色,確實有具備吸引厲延貞的地方。
“先生,可曾去過?”
田先生依然趴在車窗上,聞言臉上露出略有得意之色,輕撫額下寸許短髯,蔚然的點點頭道:“學(xué)生曾多次前往神都,天津橋當(dāng)然也曾游過。最后一次游歷天津橋,還是前年先皇帝駕崩前。當(dāng)時,有幸巧遇陳伯玉,宋延清和沈云卿三人,我等同游天津,吟詩作賦,已贊天津景色之美。唉……”
田先生說到此處,突然露出惆悵之色,嘆息一聲道:“卻不想,此時依然是物是人非事事休,往日情懷,恐今生再難重現(xiàn)。”
厲延貞對田先生的惆悵感懷,并沒有任何好奇。只是,他剛才說到的三個人,卻引起了他的好奇之心。
“陳伯玉?可是那個作出……“今日狂歌客,誰知入楚來”的陳子昂?”
“咦!”
田先生聞言,頗為驚訝的看向厲延貞,奇怪的問道:“阿郎如何知曉,伯玉這句詩的?這是他出蜀時,途中所感而做,并未曾在世間傳頌。且,伯玉去年才進士及第,做了麟臺正字而已,很少有人知道他的。卻不想,阿郎似乎對伯玉有所了解?!?/p>
厲延貞心中咯噔一聲,暗道一聲不好。
他對陳子昂的認知,也都是上一世的記憶而已。剛才田先生提及陳伯玉,他立刻就想到了陳子昂,本想脫口而出,陳子昂那句流傳千年詩詞: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?!?/p>
他正是突然想到,陳子昂雖然是這個時期的人。但是,自己卻不清楚,他現(xiàn)在具體情況,那首《登幽州臺歌》還不知道,是否已經(jīng)作出來。所以,才在關(guān)鍵的時候,及時的收住,說出了有把握的《度荊門望楚》的詩句。
卻沒有想到,即便如此,言辭之中還是有漏洞,引起了田先生的好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