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林小七畝產(chǎn)超千斤,這些人也動過歪心思,嫌棄給的良種少了,他們覺得一畝地最少也要給六百斤。
不過,后來大隊長被上面喊過去訓(xùn)話,回來就老實了。
每畝三百斤良種,那是有錢都買不到的,六萬斤的良種他們村里根本用不完,到時候還能高價換出去些。
要是地不給林小七種,這些良種他們以后別說買,想看看都難。
村里用不完的種子,完全可以和其它村子換稻子,良種換稻子的比例也是有區(qū)別的。
普通的良種,也能換到一斤二兩到一斤半的稻子。
像林小七這種高產(chǎn)良種,一斤稻子能換到一斤半到兩斤的稻子。
大隊長回來和村里人一算,三百畝的良種能換五百五到六百斤的稻子,就是平時自己種也不敢保證能有這么高的收成。
算來算去,他們是賺大方了。
這可是財神爺,不能真被他們自己犯渾給弄跑了。
地里的麥苗都藏在白雪下,從外面看,是看不出什么區(qū)別。
但是撥開上面積壓的雪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林小七的實驗田里的麥苗要密且壯實些。
村里的地,種的稀稀疏疏不說,還有點肥力不足,營養(yǎng)不良的感覺。
這個時候天氣冷,還看不出地里有沒有野草。
老李抓了一把實驗田的土給姜淳于看。
干狀的一捏就碎,靠近雪地潮濕的揉搓容易沾手,很容易就捏成薄片。
這土就是專家說的,最適合種冬麥的土。攥在手里,松而不散,黏而不硬,既通氣透水,又保水保肥。
再從旁邊村里的土地里抓一把土,有的土塊種麥子前就在,沒打碎,被凍的硬邦邦的。
再看麥地里壓在雪下痕跡明顯的排水溝,實驗田里的排水溝縱橫交錯,溝深且直,可供一個人單腳行走。
溝里清理的很干凈,沒有雜草和碎土塊。
而村里的排水溝,彎曲雜亂,溝里清理的也不干凈
很明顯,村里的地沒有林小七的地種的精細。
“這地我們犁了兩遍,第一遍用的牛深耕,后面一遍用的機器淺打。”
太精細了不行,太粗糙了也不行。
要的就是耕層松軟,土碎地平,干濕適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