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如今的馬賽在非洲屬于發(fā)達國家,但他們跟非洲大多數(shù)國家一樣,十二三歲就可以結婚了,更別說參加工作。
如今這幫孩子都十四歲了,比葉茂只小了兩歲,又是小學畢業(yè)就直接進了軍墾技校,再有一年就全部畢業(yè)了。
按照lighter的意思,去年就要把他們接回國,分到各個崗位上去了。不過最后被趙玲兒堅決的攔住了。倒不是因為年齡,而是她覺得孩子們的知識儲備量還不夠。
為此,她特地請了幾個軍墾大學的政治經(jīng)濟學的教授,開始在課外時間單獨輔導他們。
本來按照她的意思,就是讓這幫孩子都讀完大學再回去,可是人家要得急,只能拔苗助長了。
軍墾技校主要是教授的是機械設備的操作與維修,而這些孩子回國后lighter肯定不會把他們當成技術工人使用,所以,趙玲兒只能想辦法系統(tǒng)培養(yǎng)他們的管理能力和政治智慧以及大局觀的把握了。
說實話,趙玲兒不愿意讓他們走,畢竟是楊革勇的骨肉。相處了這么多年,咋可能沒有感情?
而且這些孩子可能是從小就離開母親的緣故吧,楊革勇這個爹又不怎么靠譜,所以對趙玲兒和四位老人家都非常依戀。
趙玲兒都有些發(fā)愁,這些孩子走的那一天,幾位老人會不會追到馬賽去!
楊威大了,什么話都不愛跟媽媽說,現(xiàn)在干脆家都不回了,女兒楊絮整天被四位老人嬌慣的沒了樣子,跟她這個媽媽也是一點兒不親,主要是趙玲兒不慣著她。
倒是這些小黑孩兒,趙玲兒偶爾脾氣上來,打罵完了他們都不肯離開,反而哄她不讓她生氣了。這樣的孩子她怎么可能不喜歡?
其實趙玲兒有過無數(shù)次的沖動,把這些孩子的國籍都變了,就讓他們在軍墾城生活。但是每一次都被楊革勇罵。
按照楊革勇的話說,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,即便生命是你給的,但是你也沒有權利去改變他們的命運。
其實lighter都一些孩子也在軍墾生活過一段時間,不夠待不久就都走了,主要是不適應。
再加上老婆們不停的哭鬧,lighter也就熄了培養(yǎng)這些孩子們的心思。倒是另外那些陪著楊家兄弟們來的孩子,一直留了下來,在軍墾城生活的都非常不錯。
如今lighter已經(jīng)給孩子們規(guī)定了最后期限,那就是孩子十五歲的時候,一定都要回去上班,因為那邊太缺乏人才了,所以趙玲兒才開始拼命給孩子們開小灶,盡可能的多灌輸一些知識到他們腦子里。
其實lighter目前最頭疼的就是對于那些遺留官員的監(jiān)管問題,全部更換肯定不太現(xiàn)實,數(shù)量太多了,他目前也找不到那么對可以代替的人。
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合適的監(jiān)管手段和人才,除掉一批民憤比較大的,迅速讓風氣好起來。
但是lighter目前實在沒啥人可用,你總不能雇傭一批留學生充斥自己的管理隊伍吧?那就成笑話了,各國的體制當中極少有外籍人士,這個屬于鐵律。
所以,這些孩子們就成了lighter的希望,lighter相信,只要給他們時間,這群孩子一定能成為馬賽的未來。
他不是對孩子們有信心,而是對那座城里的人有信心。那里的人為馬賽做了多少?百姓們都知道,如果沒有他們,這個國家就沒有今天的繁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