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寒門崛起:從“部曲私兵”到“漢中太守”的逆襲
建安十六年(211年),當劉備入蜀時,魏延帶著數(shù)百私兵前來投奔?!度龂尽穼ζ涑錾韮H記“義陽人也”,但野史《襄陽記》透露,他本是劉表治下的“部曲將”,因不滿荊州士族壟斷上升通道,才帶著家兵鋌而走險。這種“草根”出身,讓他在講究門第的蜀漢集團中,始終帶著一股“野路子”的狠勁。
最富戲劇性的是漢中太守的任命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劉備擊敗曹操,占領(lǐng)漢中,眾人都以為太守非張飛莫屬,張飛也早已磨刀霍霍。誰知劉備卻點了魏延的將,當眾問他:“今委卿以重任,卿居之欲云何?”魏延朗聲答道:“若曹操舉天下而來,請為大王拒之;偏將十萬之眾至,請為大王吞之!”(《三國志》)這話擲地有聲,驚得張飛把酒杯都捏碎了。
民間流傳著一則趣聞:任命公布后,有老臣不服,嘲諷魏延“兵油子出身,懂什么戰(zhàn)略”。魏延二話不說,當場表演“背射雙雕”,箭落處兩只大雁穿胸而過,還順帶說了句:“某不懂戰(zhàn)略,只懂殺人!”這雖為野史演繹,卻暗合魏延“勇猛過人,又性矜高”(《三國志》)的性格。
二、子午谷奇謀:軍事豪賭與千年爭議
建興六年(228年),諸葛亮首次北伐,魏延提出了震驚朝野的“子午谷奇謀”:
“聞夏侯楙(mao,夏侯惇之子)少,主婿也,怯而無謀。今假延精兵五千,負糧五千,直從子午谷而北,不過十日可到長安。楙聞延奄至,必乘船逃走。長安中惟有御史、京兆太守耳,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。比東方相合聚,尚二十許日,而公從斜谷來,必足以達。如此,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?!保ā段郝浴罚?/p>
這段謀略的核心,是賭夏侯楙膽怯、賭十日奇襲、賭糧食充足、賭諸葛亮主力如期會師,堪稱軍事史上最瘋狂的豪賭之一。諸葛亮以“懸危”為由拒絕,卻引發(fā)千年爭議:
-
支持派:明末學者王夫之認為“此非魏延之狂謀,實古今之奇策”;
-
反對派:《三國志》裴松之注稱“風險太大,萬一中途受阻,五千精兵盡毀”。
野史中更有夸張演繹:魏延提出奇謀時,曾掏出一張手繪的子午谷地圖,上面用朱砂標出二十處險地,手指點在“黑水河”處說:“若此處有伏兵,延愿以頭謝罪!”諸葛亮看著地圖上的血紅色標記,沉默良久,最終還是搖了搖頭。
三、“腦后有反骨”:從“蜀漢柱石”到“謀反疑云”
魏延的悲劇,始于“反骨”傳說。《三國演義》稱諸葛亮初見魏延,便喝令刀斧手:“食其祿而殺其主,是不忠也;居其土而獻其地,是不義也。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,久后必反,故先斬之,以絕禍根?!边@當然是藝術(shù)加工,但魏延與楊儀的矛盾卻是史實。
兩人的恩怨早在劉備時期就埋下?!妒裼洝酚涊d,某次議事,魏延與楊儀爭執(zhí)不下,魏延突然拔出佩刀,差點砍了楊儀的腦袋,多虧費祎及時抱住他的大腿:“魏將軍息怒,楊長史糊涂!”從此兩人成了“水火不容”的死對頭。
建興十二年(234年),諸葛亮病逝五丈原,矛盾徹底爆發(fā)?!度龂尽份d,諸葛亮遺命“令延斷后,姜維次之;若延或不從命,軍便自發(fā)”。楊儀派費祎去探魏延口風,魏延卻大喊:“丞相雖亡,吾自健在!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,吾自當率諸軍擊賊,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!”(《三國志》)
最富戲劇性的是“燒絕棧道”事件。魏延得知楊儀率軍撤退,竟搶先燒掉棧道,阻止楊儀回蜀。兩人同時上表劉禪“告對方謀反”,劉禪問侍中董允、留府長史蔣琬:“誰反?”董允、蔣琬都擔保楊儀,懷疑魏延(《三國志》)。這種“先入為主”的偏見,為魏延的悲劇埋下伏筆。
四、馬岱斬魏延:歷史真相與民間演繹
魏延與楊儀的軍隊在漢中對峙時,魏延部下得知真相,紛紛散去?!度龂尽份d,魏延“獨與其子數(shù)人逃亡,奔漢中”,被馬岱追上斬殺。但民間傳說卻精彩得多:
-
《三國演義》版:魏延在陣前大喊“誰敢殺我”,連喊三聲,被馬岱從背后一刀斬落;
-
《蜀禱杌》版:魏延逃亡時,路過一個叫“落魂橋”的地方,突然狂風大作,他抬頭見橋上立著一塊石碑,上面刻著“魏延死此”四字,嚇得墜馬被斬。
更離奇的是《搜神記》中的記載:魏延死后,頭顱滾到諸葛亮墓前,突然開口說:“丞相,某實無反心!”守墓士兵嚇得半死,報告后主后,劉禪命人將魏延頭顱厚葬,卻在墓中發(fā)現(xiàn)一封血書,上面寫著:“若延謀反,教滅三族;若延被誣,愿為厲鬼,殺楊儀以報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