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二年(207年)的北征烏桓途中,郭嘉(字奉孝)裹著厚重的貂裘臥在馬車內(nèi),望著塞外漫天飛雪,突然咳出一口黑血。此前他力勸曹操“輕兵兼道以出,掩其不意”,此刻卻因水土不服一病不起。臨終前,他強撐病體寫下遺策,字跡未干便溘然長逝,年僅三十八歲。曹操得知噩耗,捶胸痛哭:“哀哉奉孝!痛哉奉孝!惜哉奉孝!”(《傅子》)
一、初出茅廬:擇主袁紹而又棄之
郭嘉早年曾北投袁紹,在幕府中觀察數(shù)月后,卻對同鄉(xiāng)辛評、郭圖道:“夫智者審于量主,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。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,而未知用人之機。多端寡要,好謀無決,欲與共濟天下大難,定霸王之業(yè),難矣!”(《三國志》,意為:明智的人會審慎選擇主公,袁紹表面效仿周公禮賢下士,卻不懂用人之道,事務繁雜卻抓不住關鍵,喜歡謀劃卻難下決斷,難以成就霸業(yè))
這段精準的評價,展現(xiàn)出郭嘉超凡的洞察力。離開袁紹后,郭嘉賦閑六年,直到經(jīng)荀彧舉薦,面見曹操。兩人縱論天下時,曹操大喜:“使孤成大業(yè)者,必此人也。”郭嘉出營帳后亦嘆:“真吾主也?!保ā度龂尽罚┻@種君臣相得的場景,在亂世中極為罕見。
二、奇策頻出:助曹操統(tǒng)一北方的關鍵
1。
軟禁劉備:識破梟雄之志
建安三年(198年),劉備兵敗投靠曹操,程昱勸殺之,郭嘉卻提出不同見解:“備有英雄名,以窮歸己而害之,是以害賢為名,則智士將自疑,回心擇主,公誰與定天下?夫除一人之患,以沮四海之望,安危之機,不可不察!”(《三國志》,意為:劉備有英雄之名,若因他困窘來投就殺害,會損害明公聲譽,讓賢才寒心。不可因小失大)
但郭嘉同時建議:“古人有說:‘一日縱敵,數(shù)世之患。’宜早為之所?!保ā陡底印罚鉃椋簯M早控制劉備)可惜曹操愛惜人才,未采納軟禁之策,最終讓劉備借機脫身,成為日后大患。這段爭議,也體現(xiàn)郭嘉謀略中“剛柔并濟”的特點。
2。
十勝十?。禾嵴窆俣尚判?/p>
建安五年(200年),曹操與袁紹對峙官渡,因兵力懸殊心生憂慮。郭嘉提出著名的“十勝十敗論”:
-
道勝:袁紹繁文縟節(jié),曹操順應自然;
-
義勝:袁紹違逆君臣,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;
-
治勝、度勝、謀勝等其余八勝。(《三國志》注引《傅子》)
這番論斷看似虛言,實則切中袁紹集團的致命弱點:內(nèi)部派系林立(如審配與許攸不和)、戰(zhàn)略優(yōu)柔寡斷(如拒絕田豐奇襲許都之計)。郭嘉的分析,不僅堅定了曹操的決心,更成為后世研究官渡之戰(zhàn)的重要視角。
3。
遺計定遼東:算死袁氏兄弟
北征烏桓大勝后,袁尚、袁熙逃往遼東公孫康處。眾將請戰(zhàn),郭嘉卻已料定結局:“今公遠征在外,若引兵攻康,康必并力拒守,急之則相持,緩之而后爭心必生。不如南向荊州,以待其變,康自會殺尚、熙,獻首而來?!保ā段簳罚?/p>
曹操依計撤軍,公孫康果然畏懼曹操兵威,斬殺袁氏兄弟。此計被后人稱為“不戰(zhàn)而屈人之兵”的典范,裴松之在《三國志注》中感嘆:“郭嘉之算,可謂妙矣!”
三、英年早逝:赤壁之敗的歷史回響
建安十三年(208年),曹操赤壁戰(zhàn)敗,退回許昌后痛哭:“郭奉孝在,不使孤至此。”(《傅子》)這句話被后世反復引用,成為郭嘉“智絕”的佐證。但細究史料,赤壁之敗的核心原因是曹軍不習水戰(zhàn)、疫病流行,即便郭嘉在世,恐也難以扭轉(zhuǎn)戰(zhàn)局。
不過,郭嘉的早逝確實對曹魏集團影響深遠。他擅長“因勢而謀”,常能在局勢混沌時抓住關鍵。如曹操南征劉表時,恰逢劉表病死,郭嘉若在,或能勸曹操速取荊州,而非駐軍不前,給劉備喘息之機。
四、性格爭議:“不治行檢”的背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