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健民的感慨,周逸塵聽在耳里,只是笑了笑,沒多說什么。
他把搪瓷缸子放回桌上,坐了下來。
早上查房發(fā)現(xiàn)的那個問題,對他來說,不只是又一次出風頭那么簡單。
醫(yī)術(shù)技能升到五級后,他能感覺自己的思路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。
就像是腦子里多了一臺精密的計算機,能把病人的所有信息——病史、體征、化驗單、甚至精神狀態(tài)——都輸入進去,然后進行快速、多維度的分析。
剛才那個老大爺,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單看任何一個癥狀,都不足以得出肺心病的結(jié)論。
可當他把呼吸頻率、嘴唇顏色、眼瞼血色、腳踝水腫這些零碎的線索拼在一起時,答案就自己跳了出來。
這種感覺,很奇妙。
他不再滿足于教科書上的標準治療方案了。
那些方案是死的,是針對“一類病”的。
可人是活的,每個病人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想到這,周逸塵拉開抽屜,把他負責的幾個病人的病歷夾都拿了出來,一個一個,重新攤在桌上。
康健民看他這架勢,以為他是在整理病歷,也沒在意,自顧自地捧著茶杯看起了報紙。
周逸塵的第一個目標,是十五床的胃潰瘍患者。
病歷上寫得清清楚楚,用藥是常規(guī)的抗酸、保護胃黏膜的藥,一天三次,隨餐服用。
這是標準用法,不會出錯。
但周逸塵的眉頭卻微微皺了起來。
他記得這個病人,是個五十多歲的農(nóng)民,吃飯沒個準點,而且胃酸分泌的高峰期,往往是在飯后一到兩個小時。
隨餐服用,藥效正好和胃酸高峰錯開了。
他拿起筆,在醫(yī)囑單上劃了一下,重新寫道:“改為飯后一小時服用。”
然后是九床。
一個三十來歲的女病人,肺炎,用的是青霉素,體溫已經(jīng)開始下降了。
看起來一切順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