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時元神推算,很快發(fā)現(xiàn)這是長安城儒家領(lǐng)袖孔鯉專門寫好送給墨翟的,而孔鯉又是孔丘之子。
孔丘是誰?
大商“前”總兵孔宣轉(zhuǎn)世是也!
闡教的老對手了!
說起來,孔丘與大周也是有緣分的,后者在大周教化封君幾千年,讓大周君臣和諧。
可姬旅這家伙過河拆橋、翻臉不認,寧可要小人吳起,也不要君子孔丘。
孔丘沒有報復(fù),他的兒子徒孫可未必這么想。
父親受辱,兒子當復(fù)!
孔鯉干得一點都不違規(guī),相反很符合儒家“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,君子之仇,十世不晚”的理念。
至于孔鯉是怎么想出這段話的,通天也難以知曉。
下方,新任周帝自認口才不行,只得求助危難之際挽天傾的屈原。
自從大商反擊,一路連戰(zhàn)連捷,進軍大江以來。
整個大周一片人心惶惶,大江以北的封君,要么舍不得封地財富,在被臣民逼迫下不得不投降,要么拋棄封地,帶著族人逃入江南。
郢都的臣民們,也是慌亂四散。
六七成的臣子認為大周將亡。
沒辦法!
就連后院江南都不穩(wěn)定了,暴怒的鳳族、巫族領(lǐng)著底層,直接宣布不再接受周帝詔令。
內(nèi)外夾攻,形勢危急到了極限,比過去吳國精兵偷襲郢都還嚴重。
上一次只是死了一個大王,沒了三十萬精兵,但大周底蘊還在。
這一次,從上到下,大周都快崩塌。
疾風知勁草,國亂顯忠臣。
正是這種舉國危亡之際,詩家圣賢屈原站出來,以自身圣賢威望、屈族天驕的身份,收攏帝族嫡系、王族分支,組織沿江防線。
大周別的家族、世家還可以投降,但帝族以及三大分支,如何投降?
流放都是輕的!
屈原出列道:“屈原見過墨子,在下詩家圣賢,眾所周知,吾先帝坐擁南荒,富有四海,豈是貪鄙造惡之君,只因小人蒙蔽,奸臣巧借先帝名目而貪戾?!?/p>
“先帝知錯能改,斬小人,誅奸臣,下罪詔,自殺謝罪,以亡者諱,墨子何必糾此不放?”
屈原悲憤道:“難道吾先帝現(xiàn)已自盡,難道還不足以謝罪?非要我大周上下億萬生民盡數(shù)自殺不成?”
墨翟一看士氣低下的周軍,被屈原這么一帶節(jié)奏,朝著哀兵轉(zhuǎn)變,心里倒是無比驚訝。
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