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崇安有貨品,有銀錢,還有忠于我的可信之人,我建商行,建寧府與淮南府很快安定下來,不必再來回運送大量的銀錢與貨品來往,兩地之人,只要尋到咱們的商號,便能通兌貨品和銀錢?!?/p>
“若是商號再大些,咱們的銀票,會比朝廷印發(fā)的銀票更有效用。”
這些事,都是余幼嘉早在叔伯提起銀票無法通兌時,曾經(jīng)仔細想過的細節(jié)。
天下人,苦此天下久矣。
銀票和貨品無法通兌,各州府之間便仿若有了一道道天塹。
與話本子里寫‘一百兩銀票能換一百兩銀錢’不同,一張一百兩的銀票,在不動蕩的好年份里,根據(jù)當?shù)劂y錢的純度,只能兌九十七八兩,乃是常有的事情。
而壞年份里,又會因為當?shù)責o銀,糧食不足,無法兌貨等各種緣由,只能兌換一半,或是三之其一,四之其一。
真金白銀的現(xiàn)錢給出去,才能換到銀票,到其他地界卻換不來數(shù)額,旁人自然不肯換銀票,更愛現(xiàn)錢。
可這天下的現(xiàn)錢,早早已被‘吃了’。
顛沛流離的百姓無法變賣家產(chǎn)逃離他處,勉強湊上一些現(xiàn)銀奔逃,又怕露白,難以躲過劫掠,到另一個地界,就成了流民。
只有后世,或者說,也唯有后世的余幼嘉,才知道‘銀行’的穩(wěn)定到底有多重要。
有百姓若從淮南來,只消在淮南的商號寄存,取紙于自己所需之處安身,便可隨意兌換銀錢與貨品。
而商號,則可以依靠差額調(diào)配,平衡商號,穩(wěn)定票面價額。。。。。。。
“好。”
溫吞青年和緩笑道:
“聽著十分不錯,就這么辦?!?/p>
余幼嘉思緒一頓:
“你不必過問淮南那邊。。。。。。?”
古來宗族多桎梏,帝王之家尤甚。
雖說已是世子,但她還以為。。。。。。
溫吞青年搖了搖頭:
“不用,我說的話能作數(shù)。”
“若能起商號,對淮南也是好事一件——我爹娘疼愛我,總都為我好。”
喜歡釀秋實請大家收藏:()釀秋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