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爾諾夫被推舉成了隊長,原因是他算數(shù)不錯,能穩(wěn)定地從一數(shù)到二十。
在整隊完畢后,他們被安排到了河邊,德拉尼奇在這里弄了個小桌子,切爾洛夫他們隊伍的人都被挨個叫了過去登記了姓名,然后作為隊長的他就被發(fā)到一個木牌。
“這是你們隊的身份牌,之后吃飯就靠它了?!?/p>
德拉尼奇熱情地跟每一個隊長解釋著木牌的作用。
營地這里現(xiàn)在吃飯不看人只看牌子,一個小隊有20人就一個牌子,人數(shù)不對食堂就不給打飯,牌子上的工分章不對也不給打飯。
之后要干活的時候都會以一整個小隊為單位去工作,干活期間牌子上交管理員,等干完活了后管理員查驗合格了就會當(dāng)場簽發(fā)工分章。
這套模式是沃爾夫格勒大重建時期總結(jié)出來的,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將雜亂的民眾給組織起來。
民眾的集體意識一定是要從集體生活、集體工作開始的,小隊集體吃飯、集體干活就是為了在這兩個方面培養(yǎng)大家的集體意識。
就當(dāng)前的情況來說,民眾不同個體之間的利益肯定是有分歧的。
大家來自不同的村子、之前的遭遇也各不相同,彼此間的提防要遠大于信任。
要想把這樣的一群人給團結(jié)在一起就必須破除掉這些隔閡,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他們中間構(gòu)建共同的利益,最好還是涉及到生存問題的核心利益。
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利益才能讓這樣一群人放下偏見,暫時處在一起呢?
很簡單,那就是吃飯這件事。
饑餓每個人都有經(jīng)歷,每個人都在害怕,那些所謂的隔閡、所謂的分歧在饑餓面前什么都不是。
德拉尼奇在吃飯這個問題上設(shè)計了一套簡單但好用的方法,讓剛組建的隊伍很快就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。
在吃完飯后他宣布隊伍可以重新選舉隊長,有不滿意的隊伍內(nèi)可以自己解決。
果然這一次大家就認真多了,不少隊伍重新更換了隊長,而且每個隊伍也開始互相商量起來。
切爾洛夫沒有被隊員們給換下去,他此時正在和大家商討著之后要怎么合作。
領(lǐng)導(dǎo)一個20人的隊伍并不是一件輕松的活,但也絕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。
切爾洛夫按照德拉尼奇的提示在隊伍里提拔了一位副隊長,兩人約定大家在干活的時候各自帶著9個兄弟,大家干活的時候聽隊長的,而隊長也要保證他們能拿到那啥工分章去吃飯。
很快隊伍在經(jīng)過了一個白天兩頓飯的鍛煉之后,一下子就從之前的散漫無序變成了稍微能看的程度。
第二天等運送工具的后勤車隊到了,德拉尼奇就帶著大家往東北方趕去。
在行進的過程中,所有人也都是以小隊為單位去前進的。
隊伍里每個人都在互相監(jiān)督,生怕有人掉隊或者不在了,但凡少了個人等會就吃不上飯了。
遇上體力不支實在走不動的人,同隊的其他人也會輪番背負著把他帶到休息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