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詔書中便是封王平為太子衛(wèi)率副率,領(lǐng)東宮臨衛(wèi),以示恩榮。
這句話的意思,便是又在王平身上加封了一個武將官職,一時間,眾臣都有些摸不著頭腦起來。
觀禮臺那邊的官眷們,也皆都愣住,不知是該去還是不該去了,左右思忖良久,才依依不舍的暗暗壓下心底念頭,只等回家以后再行商議。
太極殿前。
封賞已過,眾新科進士面色紅潤,握著手中的《史記》望著高階上的王平,眼里滿是崇拜和敬佩。
科舉一道連中六元,前無古人后無來者。
于國于民一道,守城池,護百姓,拓文脈,助百姓。
或許其他人可能不會了解,但跟王平在身處于同屆的他們,饒是有了進士的身份,看著王平的背影,卻總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。
不參加科舉見王平,如井底之蛙抬頭望月,參加科舉見王平,如一粒蜉蝣望青天啊。
傳臚結(jié)束按例有一項固定活動——拜黃甲。
所謂黃甲,即記錄進士姓名的黃榜。拜黃甲這一儀式,意味著同年進士們相互結(jié)為兄弟。
科考中,同年關(guān)系向來緊密,彼此照應(yīng)、攜手共進是常見之事,進士同年更是如此。步入官場后,這些同年進士還會時常聚會,以此維系情誼。
王平年紀輕輕便高中狀元,還是史無前例的六元及第,此科的同年進士自然而然地默認以他為尊。
這三百名新科進士來自五湖四海,才能高低有別、見識深淺不一、人品參差不齊、政治抱負也各有千秋。
他們因著在官場中抱團取暖的本能走到一起,自然不可能毫無條件地對王平亦步亦趨。
然而,毋庸置疑的是,王平作為狀元,在熙和二年這一屆同年進士的小圈子里,天然就具備著極大的影響力。
對王平而言,這已然足夠。
王平本來就沒打算做一個結(jié)黨之人,只是在朝堂上遇到危機之時,眾同年不要落井下石,能夠守望相助便已足夠。
等拜過同年以后,鴻臚寺的官員,又帶著眾人去換衣服,不一會兒的功夫,王平一身緋紅長袍身披大紅花,頭頂幞頭簪花,手持金花帖子,身騎紅綢駿馬,拜謝過宣帝后,便在樂師開道之下,從東華門外走出。
玉殿傳金榜,君恩賜狀頭。
英雄三百輩,隨我步瀛洲。
東華門無數(shù)百姓早已翹首相盼,看著王平等人跟著樂隊出來,頃刻間就響起了山呼海嘯的聲音。
“那個就是狀元郎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