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紙術、印刷術、指南針、火藥——華夏古代四大發(fā)明,其光芒穿越時空,深刻塑造了人類文明的軌跡。
其中,印刷術的演進,核心在于字模的革新。北宋畢昇(1041—1048年)首創(chuàng)膠泥活字,以火燒制硬化的泥字模,排版后用鐵框固定印刷。
元代王禎《農書》記載了木活字的出現(xiàn),至明代,金屬活字,尤以銅活字為盛,已廣泛應用。
及至十五世紀中葉,歐洲古騰堡掀起印刷革命,其改進的鉛錫合金活字,更耐用,更易量產,將印刷效率推向新的高峰。
王平此刻選用的,正是這鉛錫合金活字。此物經久耐用,成本低廉,配合他新研制的紙張,能將書價壓至前所未有的低點——幾十文,至多百文,便能購得一本新書,較之過往,便宜了何止數(shù)倍!
活字印刷,命脈系于字模。先前試驗時,王平尚可隨意印些小冊,聊作驗證。但如今印刷機已備,即將正式開印,這第一本書的選擇與制作,便再不能輕率了。
無論出于何種考量,新紙與新印刷術結合誕生的“第一本書”,意義非凡。按宣帝的暗示,這開山之作,便是《論語》。
既是首本,字模的字體、風貌便至關重要。然而這難題,眼下卻無需王平過多憂慮。因為工坊之內,已有一位遠道而來的老者,正“親自監(jiān)工”。
這老者非是旁人,正是當世大儒虞南風。自皇宮一睹新紙與印刷術的玄妙后,虞老激動得面色潮紅,說什么也要親臨將作監(jiān)工坊,從頭至尾見證造紙與印刷的全過程。觀看造紙時,老人幾乎按捺不住要親手嘗試,幸得公輸炮眼疾手快攔住。若這位帝師真在工坊里有個閃失,王平可擔待不起。
看完造紙,虞南風便踱步至印刷坊。見王平眉頭緊鎖,心情大好的虞老悠然問道:“小子,何事煩憂?”得知是為字模字體發(fā)愁,虞南風微微揚起下巴,雪白的長須無風自動,傲然一笑:“老夫的書法,天下誰人不曉?當年陛下尚在潛邸,亦曾隨老夫習字。區(qū)區(qū)字模,小事耳!”
不過,應承歸應承。
虞南風卻向王平提了個小要求:在這批刊印的《論語》上,需得署上他虞南風的名字。不拘位置,只要印上即可。
“只要應允此事,日后你有何所求,只要老夫力所能及,必不推辭?!?/p>
此等好事,王平豈會錯過?署個名字還不簡單?在書前加一篇序言,或單辟一頁注明編者,仿照后世教材的體例,這有何難?況且,讀書人重名節(jié),青史留名的機會就在眼前——這是朝廷刊印、編纂的第一版《論語》啊!宣帝作序,大儒編纂,狀元郎督印……再配上這低廉的售價,此書一出,還不得轟動天下?
只要名氣打響,日后由將作監(jiān)刊印的典籍,必能吸引更多大儒參與。長此以往,寒門學子與世家子弟在獲取知識上的鴻溝,便能再削去一分。
念及此,王平眼中精光一閃,連忙吩咐手下好生伺候虞老,自己則揣著書稿,馬不停蹄地直奔皇宮。
王平雖僅為從五品,卻享有隨時面圣的特權。將作監(jiān)內,王平匆匆離去。坐在王平衙房中的虞南風,抬眼望向他離去的方向,微微頷首,眼角泛起一絲了然的笑意。
到了他這般地位,青史留名已是板上釘釘歷經三朝,天下名儒,天子之師,誰人不知虞南風?此番要求在《論語》上留名,除了親身參與這必將載入史冊的盛舉,更多的,是想為身后這年輕小子王平,添一份沉甸甸的背書。
有他虞南風的名字立在書前,便能替王平擋去無數(shù)明槍暗箭,更能讓天下讀書人對這朝廷推行的新印刷之術,多添幾分天然的信任。
老人捋須輕笑,復又低頭,在新雪般的白紙上揮毫書寫《論語》,筆走龍蛇,墨香四溢。這新紙,當真是妙極,妙極啊……
皇宮,御書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