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相信的力量是無敵的?!?/p>
他嘴角嗪笑,煞有介事的說道。
事情在按部就班的執(zhí)行,當這種執(zhí)行不問緣由,不需要解釋為什么時,名為‘相信’的力量便會無限放大,在全局呈現(xiàn)出一種極為積極的效果。
作為‘命令’的發(fā)布者,陳牧舟同樣被這種效果反哺,從而自信昂揚。
而且他真切的知道,這不是‘救命稻草’,也不是‘孤注一擲’,
這是科學的方法論,使他不會像某‘落榜美術(shù)生’一樣,被熊熊的推背感架起來——沒有人裹挾得了他,相反,是陳牧舟在設(shè)法裹挾所有人。
午飯過后,
司茸發(fā)來了蟻都的小小白完成了抗輻射演化的消息,迭代的效果經(jīng)由蟻后驗證,并同步至整個蟻群。
下午,二號滅災機毛衣完成,做好了纜繩連接準備;
往生號的黃粱界服務器損毀后,并沒有進行服務器重建,而是對往生服務器進行了擴容與優(yōu)化,專屬于蟻群的虛擬內(nèi)環(huán)境被開辟了出來,并立即進行了對小小白的服務器連接。
于此同時,三號艦服務器開機,并開始了‘下水’測試流程,
之后,第二波小小白被沈語棠送入太空,在抗輻射演化和精細的時間規(guī)劃下,更為全面的環(huán)境演化測試開始。
有了提前準備之后,熬不過演化的小小白意識體,會被立即轉(zhuǎn)入往生號服務器的蟻群分區(qū),
隨著更多的波次上天,黃昏時分,第一個成功做繭的小小白被沈語棠帶了下來。
正式的演化迭代開始了。
入夜之前,軌道上的滅災機毛衣進入了收攏階段,‘四噸’每捆的超長蛛絲滾卷被機器人集中到了‘毛衣’下方,
數(shù)十臺同樣由蛛絲建造而成的多級繞線器早已部署到位,在機器人緊鑼密鼓的穿針引線之下,由滾卷上牽拉出來的單根蛛絲,被繞線器合為麻線粗細的一股,
之后,數(shù)十條‘麻線’又被導入二級繞線器,繞制成了‘麻繩’,待最終的線頭從三級繞線器出來之后,真正的‘風箏線’誕生了。
西北天工院材料部門測算過,僅一根‘風箏線’,便足以使地面上的滅災機將配重放飛起來,
于是,一艘為西北服役的小艇,通過牽拉麻線帶動麻繩,又通過麻繩帶動風箏線的方式,將繞線器最終產(chǎn)出的‘風箏線’,從軌道上牽拉下來,
隨著‘風箏線’逐漸降低軌道,重力逐漸代替了小艇的牽拉,使風箏線開始自動向藍星墜落,
但為了方便小艇操作,以及防止風箏線下降過快,多級繞線器通過層層阻尼,利用本身也是蛛絲的特性,以及大氣風阻,將風箏線的下降速度收斂在可控的范圍內(nèi),不會高于音速。
而由于配重與藍星自轉(zhuǎn)同步,且早已部署到位,但二號機還在移動過程中,
所以,牽線的流程全然不同于航天器再入,力學結(jié)構(gòu)更為復雜,但實際操作起來,卻比再入的流程要簡單。
按照司零超算的預演,將一條這樣的‘風箏線’牽拉到位,需要四十小時到兩天的時間。
雖然在電梯優(yōu)化后的建造規(guī)劃中,這樣的‘風箏線’總共需要六十四根,以便于蟻群橫向構(gòu)建節(jié)點平臺,但目前來說,一根‘風箏線’就夠了。
這兩天的時間,剛好也是陳牧舟留給蟻群演化迭代的時間余量。
然而,計劃趕不上變化,翌日凌晨,僅僅經(jīng)歷了二百余次迭代,一只破繭而出的小小白,在距離藍星地表一千公里的近地軌道生存了下來。
主宰檢測到了這振奮人心的時刻,記錄下了演化模組,并立即在蟻群中將該模組同步,
所有婚飛后的蟻群,在同一時間做繭趴窩,不再迭代,而是進行了一次系統(tǒng)的自體更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