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慎等翰林的辭職報告并沒有被嘉靖批準,一名太監(jiān)到翰林院傳諭旨曰:“翰林院是朝廷的人才儲備庫,你們要勉修職業(yè)涵養(yǎng),以備異日之用。楊慎不能安分,率眾求去,有違翰林之責。奪楊慎俸兩個月,不得推辭侍講學士,并參與編撰武宗實錄?!?/p>
大明官老爺?shù)馁旱摵艿?,沒有幾個官員指著俸祿過日子,罰俸只是對官員的初級懲處,遠比訓誡、杖責更溫柔。
對于幾十名翰林騎臉輸出的行為,嘉靖忍了下來,只罰了帶頭大哥楊慎的俸祿,繼續(xù)提拔楊慎為學士,還令其參加武宗實錄寫作,可謂釋放了最大的善意。
羅欽順見大批翰林接旨后依然臉有不忿之色,令書吏喚來楊植,關(guān)上辦公室的門問:“黑云壓城城欲摧!如之奈何?”
楊植回道:“翰林沒有隸屬關(guān)系,他們要作大死,老師也管不了,何苦為自己不能控制的事而操心!”
羅老師嘆道:“理是這個理!但我覺得楊慎這個人不錯,八股文寫得更好!老夫不忍心看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,毀了一生功名!”
老師的心眼忒小,居然一直記著把我二百零六字的八股文打了五十七個叉,修改了一百八十三字,寫上二十九字不好的評語,時至今日還不忘暗諷我這個三鼎甲出身的預定侍講學士!
心胸開闊的讀書人怎么會惦記著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,終究是自己錯付了這段感情!
楊植氣得發(fā)抖,反駁道:“人生識字糊涂始!你們這些翰林,就是所謂的三門學士!從小在官學讀書,考上進士離開學校大門進翰林院大門,出翰林院大門就去官府衙門拍板決定千萬人的生計、存亡!
翰林腦子里全是高大上的圣賢道理,一根筋兩頭堵,圣上就應(yīng)該讓翰林去農(nóng)村工廠里或種田或做工,每天一身汗兩腳泥,凈化心靈!”
這個弟子越來越狂妄,你說他一句,他回頂十句,老夫不入閣根本壓不住他!
“你平日自詡料事如神一切盡在掌握中,那好,為師現(xiàn)在命令你想個辦法,能救幾個是幾個,能救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!”
楊植叫苦道:“但是弟子要去大同呀!”
羅欽順冷哼一聲:“別人不知道你,我還不清楚么?你一定有辦法的?!?/p>
楊植只好應(yīng)承下來:“好吧,弟子盡力而為,老師到時候也要見機行事!”
在楊植心中,工部征來的工匠更重要。大明朝廷雖然管不了士紳,但管普通百姓就是一張紙的事。朝廷一百多年來,把軍戶民戶匠戶樂戶遷來遷去,從江淮遷到甘肅貴州云南,從湖南江西遷到云南廣西廣東,從山西遷到山東,從浙江、淮揚遷到遼東,從蘇州遷到江北,這才彌合了安史之亂后分裂了五百年的華夏。
在戶部兵部工部協(xié)調(diào)辦公會上,工部尚書趙璜看著楊植手上的工匠名單,皺眉道:“你要征門頭溝和山西其他地方的匠戶去大同落戶沒有問題,但機械搬運有點費勁呀!”
楊植大包大攬:“大司馬已經(jīng)答應(yīng)征幾百京營士兵做搬運工,還望大司空盡快給工匠下調(diào)令?!?/p>
趙璜疑惑不解問道:“你干嘛這么急著去大同?”
“大同那個地方?jīng)]有水利,河流上半年湍急,下半年干涸,我要在六月底趁枯水期開挖一個蓄水池,叫水庫也可以,既可以用于開礦,也可以用來澆地?!?/p>
三部的郎中們聞言皆嘖嘖稱贊。趙璜治水出身,指著一名郎中道:“王郎中,從你的都水司征幾名水利工匠,你帶他們跟楊預備學士一起去大同?!?/p>
金獻民看看三邊地圖道:“遼軍李賢已從甘州動身回遼東了,按日程,楊翰林應(yīng)該能和他又在大同相逢,那大同的糧食可能會緊一點。幸好夏糧已入庫,還望孫大司農(nóng)協(xié)調(diào)一下山西的糧食調(diào)運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