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對嘉靖認為上層階級越來越沒有綱紀,下層民眾的風俗越來越不純潔,楊植認為本來就是如此!
隨著大明的各種戰(zhàn)爭工具、生產工具越來越發(fā)達,人的生活越來越好,眼界越來越高,自然會有更多的欲望!
武人的夢想是封侯拜將,文人的夢想是執(zhí)掌權柄安定天下,這個欲望是對的。
所以大明應該放眼天下,拓展海外,把內部的矛盾在海外解決。
除了引經據典外,策論里面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知識,說朝鮮日本農民培育了寒帶水稻、佛郎機人在海外扶桑發(fā)現(xiàn)金雞納樹,樹皮可治瘧疾,不怕南洋瘴癘;老撾有礦,其名為甲,可以使糧食結實飽滿等等。
最后針對嘉靖之“夫因革之宜必端其本而后可以不紊”,楊植給皇帝的建議就是:氣學也是格物致知,格物窮理,但氣學認為氣是客觀的,氣生理。
先要了解客觀事實,事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!比如說本生父母親與子女的關系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,無逃于天地之間!不要糾結于細枝末節(jié),要認識到天理就是端其本,綱舉目張。
然后說“奉常以處變,變而不失去其常”,天下之勢是變化的,人心是變化的,先認清客觀事實,才能政治改革,大政方針要符合客觀事實。
策論里面的論點、論據乍聽起來簡直就是胡言亂語,但是卻完全有出處,上古時代的敘述見諸于墨子韓非子呂覽孟子禮記尚書等典籍,氣候變化見諸于前后漢書、三國志、隋書、新舊唐書、宋書等史書。
最后給嘉靖的戰(zhàn)略建議就是北守南攻,海外拓展。
如今甘肅一個省的人口都沒有蘇州一個縣多,甘肅全省的財富還不如松江府華亭縣。陜甘寧晉豫根本不可能支持三邊進攻,塞外就是破地方,搞不了農業(yè)可以搞工業(yè),鄂爾多斯部有煤、鐵,甘肅有鐵,海西韃子有鹽,分離出來的甲礦可以肥田。
兩京十三省的官員怕開礦引起斗毆,見礦就封,那大明上化外之地開礦去。
嘉靖只停過一次經筵,即位以來給他講課的都是博學鴻儒,但沒有一個講師講過策論里的東西。
嘉靖看了第二遍后,沉默不語,半晌后御音親啟問道:“會元的卷子呢?”
楊廷和趕緊把總排位第四,二甲第一的李舜臣卷子遞給張佐。嘉靖看后不置可否,又讓張佐送還楊廷和。
殿內沒有聲音,嘉靖掃視一圈御座下十四名讀卷官,然后目光看著羅欽順。
自小與嘉靖一起長大的伴讀太監(jiān)黃錦心領神會,從嘉靖身旁上前一步問道:“羅掌院,你怎么看這份策論?”
御前大臣從來不會問一句答一句。羅欽順站起身,躬身回道:“啟奏陛下,實不相瞞,此考生乃微臣弟子楊植也!楊植乃中都錦衣衛(wèi)官籍,曾受命于中都鎮(zhèn)守太監(jiān)辦差接觸過外洋客商,在南京錦衣衛(wèi)歷事時隨軍東征,是以熟知海外國情!
楊植此策論,基調是氣學觀點,強調氣生理,氣是客觀的、物質的,不斷運動產生規(guī)律,由格客觀之物才能知其運動之理。
至于策論說上古三代如蠻荒野人,制度簡陋;以及北守南攻拓展海外云云,微臣并不贊同?!?/p>
黃錦見嘉靖目光轉移,于是點名老鄉(xiāng)孫交。
孫交起身離座答道:“此考生目光廣闊,所慮深遠,很多措施具有現(xiàn)實可行性!只是策論詆毀三代,微臣亦不認可!但小眚不掩大德,誠誠赤子之心,溢于言表!”
接著嘉靖看向楊首輔,楊廷和不慌不忙回道:“此子言論離經叛道,援引法墨非孔孟,已是名教之敵!
此子慣于語不驚人死不休以吸引眾人目光,前科累累!乃少年急功近利,妄圖快速獲取名聲一飛沖天,說明他的心性尚不成熟,踏入仕途后會是什么樣,尚未可知!
微臣聽說此子殿試第一個交卷出殿后,居然在臺階上躍起!可見此子輕佻,不可入翰林院!
本來我等內閣不欲使之入三鼎甲的,只是怕外人說內閣欲使費大學士保持最年輕狀元的記錄而聯(lián)手打壓楊植!所以將楊植策論列入一甲,伏望圣上特出宸斷!”
嘉靖不再看其他人,提起朱筆,分別在三張一甲試卷上寫下“第一甲第一名”、“第一甲第二名”、“第一甲第三名”。
皇上閱卷的流程走完,眾人退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