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事實上,楚地雖然一直被中原各諸侯國視為蠻夷,也一直認為楚地沒什么資源。但其實楚地只是沒有得到開發(fā),這里擁有充足的水源,以及良好的氣侯環(huán)境。在楚人的辛勤開發(fā)之下,楚地慢慢變得繁榮了起來。與之同時,因為周王朝對于楚國的不重視,慢慢的,楚人也就不怎么向周王朝進貢。”
“這引起了周王朝的憤怒,為此,周昭王親自南征,討伐楚國。當然,這不只是討伐楚國,在楚地,除了有楚國,還有其他一些被周王朝視為蠻夷的國家。第一次與第二次南征,周昭王都到得了很大的勝利。而第三次,史書上記載的內(nèi)容就較少了。雖然不少史書也認為周昭王第三次南征也是勝利,但第三次南征,周昭王卻是南征進行當中死去了?!?/p>
關(guān)于周昭王死去的說法有多個。
一個是說周昭王勝利之后,因為繳獲了大量的銅器,一時船支解體,最后落水而死。
另一說是歸師途中,突然發(fā)生天災(zāi),船支傾覆,周昭王落水。
還有一個說法是,周昭王是被楚人暗中對船支做了手腳,最后讓船支解體。
但不管怎么樣。
周昭王都是在第三次南征當中死去了。
“周昭王的死,對于周王朝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。雖然明面上看起來,周王朝是南征勝利。但是,通過這幾次打仗。這也讓楚人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周王朝并沒有想象當中那么強大。甚至楚人都沒有想到,他們竟然有一天能夠打敗不可一世的周王朝,或者說是能與他們較量。通過這一次戰(zhàn)役,這也讓楚人深深的明白了一個道理。只有自己強大,那才能夠保護自己。只有自己強大,才不會被周王朝以及中原各國欺負。只有自己強大,一切的地位,一切的身份,一切的認可,都會隨之而來。”
“而當楚國傳到熊渠時,熊渠直接自稱蠻夷,不與中國之號溢。這個時候,楚人算是真正的覺醒了。他們不再想得到周天子的認可,也不再想得到中原各個諸侯國的承認。甚至,這個時候,他們還就自稱蠻夷,與周天子,與中原各個諸侯國劃清界線。而在西周末期,周朝勢微。楚國便在熊渠的帶領(lǐng)下,相繼攻占了庸國,楊越,鄂國,將楚國的勢力范圍推進到了江漢平原。”
“不僅如此。在熊渠勢力擴張的同時,熊渠更做了一件離經(jīng)叛道的事情。
“他先后分封自己的三位兒子為王?!?/p>
是的。
就是王。
當聽到這里之時,臺下一眾學(xué)子哇的一聲,瞬間沸騰了起來。
“我去,周天子才能稱王啊,其他都是諸侯,最多就是公,要么就是侯?!?/p>
“是的,楚國國君最高的爵位連侯都不是,只是子爵?,F(xiàn)在稱王,意思是直接要與周天子平起平坐?”
“我現(xiàn)在明白了,為什么楚國后來一眾國君都是叫楚x王,而其他諸侯國國君都是稱公?!?/p>
“這不很明顯嘛。我靠,你周天子不帶我玩,老子掀桌子了,那我也不跟你們玩了,我一個人玩好了?!?/p>
不得不說。
熊渠的這一創(chuàng)舉對于楚國影響非常之大。
這也讓楚國第一次有了征服天下的野心。
雖然后來在周厲王即位之后,熊渠取消了對于三個兒子封王的稱號。
但后來的楚武王卻繼承了熊渠的衣缽,正式封王。
“怎么說呢,楚國的強大是在內(nèi)部與外部環(huán)境雙重刺激之下,這才走向強大的。另外,這也與楚國的文化有關(guān)。我們都知道,楚人原本并不是南方人,他們是中原人,他們與中原各個諸侯國一樣,都是有相同的祖先。所以,屈原在他的離騷當中就寫過,帝高陽之苗裔兮,意思是說,屈原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。而屈原又與楚國國君同姓,還是同一個祖先,所以楚人與中原人也是同一個祖先?!?/p>
“可是文化是會變化的。原本楚人來到楚地之時,短時間內(nèi)還是以中原文化,可是,在來到楚地之后。因為楚地的環(huán)境,楚地的民風,又與楚地的文化相結(jié)合。最終,形成了楚地特有的一種文化。這種文化,已經(jīng)有別于中原文化。這種文化相對于周王朝所強調(diào)的禮儀來說,楚人的文化則是更為簡單有效。或者是,他們已經(jīng)不怎么遵守周朝的禮儀,甚至是已經(jīng)不在乎周朝的禮儀。也因為這樣,所以熊渠才會做出分三個兒子為王的措施。如果這放在中原各個諸侯國身上,這是不可能的。哪怕后面的齊桓公都這么強大,他都不敢這么做,他還得維持周天子的尊嚴?!?/p>
“這種文化上的差異,不僅讓楚人不再遵守周天子的禮儀。與之同時,楚人還有了更為高效的管理模式。比如,對于國君的即位上。一般來說,國君的繼承制度是嫡長制,意思就是說嫡系的長子繼承。這個模式雖然有很多的缺點,但卻比較方便,也不易讓王位進行爭奪。因為他一開始就確定了誰繼承國君之位,其他人想爭奪那就名不正言不順。所以,雖然這個模式有很大缺點。但為了維護統(tǒng)治,基本上周朝以及各個諸侯國都是這樣施行的。但楚國卻不一樣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