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凡的直播已經(jīng)結(jié)束。
但陳凡在他直播間里講的內(nèi)容,這幾天已經(jīng)成為了各大中文系課堂上的必備內(nèi)容。
京都大學(xué)中文系導(dǎo)師“方良”重述了陳凡直播間的內(nèi)容。
只是。
在方良講著孟子一系列的言行時,有學(xué)子卻是提問了。
對于此。
方良點點頭:“因為孟子有著如此的品行,所以,他得到了各大諸侯國的盛情接待。甚至,他還與各個諸國君主分享了他的治國理念。有一次,孟子說,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孟子做了一個比方,他說方圓三里的小城,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,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卻不能取勝。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(zhàn)的天時比不上有利于作戰(zhàn)的地理形勢。城墻并不是不高,護城河并不是不深,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,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,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,這是因為作戰(zhàn)的地理形勢再好,也比不上人心所向、內(nèi)部團結(jié)。
所以說:治國的方式,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,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,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。能施行仁政的君王,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;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,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。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,連內(nèi)外親屬也會背叛他;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,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?biāo)?。這便是孟子所說的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的道理。”
說到這里。
導(dǎo)師方良卻又說道:“如此治國理念雖然得到了各個諸侯國的認(rèn)可,但是,在隨后的時間里。各個諸侯國君主只是對孟子禮儀有加,但卻從來不推行他的思想進行治國?!?/p>
“為什么?”
一眾學(xué)子更疑問了。
這么好的理念,這么好的治國思想,為什么不用?
而且孟子還是一位如此品德高潔的人。
如果用孟子的思想治國,那整個國家就能夠治理的安定團結(jié)。
“要說為什么,還得再講一個故事?!?/p>
導(dǎo)師方良不急不忙,繼續(xù)重述著陳凡在直播間講的內(nèi)容:“又有一次,孟子問梁惠王,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殺死人,性質(zhì)有什么不同嗎?惠王說:沒有什么不同。孟子又問道,用刀子殺死人和施行暴政害死人,有什么不同嗎?惠王說:也沒有什么不同。孟子說:廚房里有肥嫩的肉,馬棚里有壯實的馬,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。甚至野外還有餓死的尸體,這如同率領(lǐng)著野獸來吃人!野獸自相殘食,人們見了尚且厭惡,而身為百姓的父母,施行政事,卻不免于率領(lǐng)野獸來吃人,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?”
“所以,在孟子的仁政思想當(dāng)中,他提出了一個非常超前,也是一個非常令當(dāng)時一眾君主不能接受的理念。這個理念,那就是民貴君輕?!?/p>
這一說。
一眾學(xué)子一下子明白了。
為什么孟子的思想得不到推行?
為什么孟子只不過是被他們尊重,但卻不重用。
這里這么多為什么。
不是孟子的能力不足。
也不是孟子的思想不行。
而是民貴君輕的思想,讓那些即得利益者不愿意接受罷了。
正如孟子所說的。
廚房里有這么多的肥肉,馬棚里又有這么多的壯馬,可是老百姓仍是很餓。
難道這一些諸侯國的君主不知道這樣的狀況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