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如這一首詩。
那可是100多年前人家寫下的。
試問一下。
100多年過去,有多少詩人能超過徐志摩的?
“其實感情不感情,這倒是次要的。徐志摩與林徽因,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感情雖然被世人所知,甚至閑下來在當時還成為了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。但這畢竟是八卦,真正讓我們記住徐志摩的,并不是他的感情,而是他的詩。當然,我說的詩,并不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情詩。雖然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情詩確實也很不錯。但是,比起徐志摩其他的詩來說,那就真的只能算一般了。”
“1920年,徐志摩曾經(jīng)在康橋大學(xué)讀書。這個康橋大學(xué)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劍橋大學(xué)。在康橋大學(xué)里,徐志摩在這里學(xué)習(xí)到了許多的知識,同時,徐志摩也認為他的自我意識也是在康橋才開始的。所以,對于康橋,徐志摩有著無比的眷戀。1928年,徐志摩再一次來到康橋大學(xué)。他在英國哲學(xué)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,事先誰也沒有通知,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。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,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,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,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(xiàn),徐志摩感慨萬千。只是當時時間比較緊急,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,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。直到徐志摩乘船歸國途中,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,徐志摩展紙執(zhí)筆,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?!?/p>
這一次感受,便化為了一首新詩——《再別康橋》。
輕輕的我走了,
正如我輕輕的來;
我輕輕的招手,
作別西天的云彩。
那河畔的金柳,
是夕陽中的新娘;
波光里的艷影,
在我的心頭蕩漾。
軟泥上的青荇,
油油的在水底招搖;
在康河的柔波里,
我甘心做一條水草!
那榆蔭下的一潭,
不是清泉,是天上虹……
而這首《再別康橋》,也成為了新詩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