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面當(dāng)中。
出現(xiàn)了一位部落首領(lǐng),這個人,正是堯。
“至炎黃一統(tǒng)天下之后,天下進入到相對安定的時期。堯是黃帝的曾孫,因為封于唐,所以又叫唐堯。二十歲時,堯代帝摯成為了首領(lǐng)。只是唐堯當(dāng)政初期,天文歷法還很不完善,百姓們因為不知道四時變化而經(jīng)常耽誤農(nóng)時。為了掌握氣候的變化規(guī)律,他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,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,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,并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;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,觀察日落的情況,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,并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;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,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,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,并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。二分、二至確定以后,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,每三年置一閏月,用閏月調(diào)整歷法和四季的關(guān)系,使每年的農(nóng)時正確,不出差誤。”
“年老之后,堯考慮到年紀(jì)已大,就想尋訪賢人帶他治理國家。這時,四方諸侯之長向堯推薦了舜。舜20歲的時候,名氣就很大了,他是以孝行而聞名。于是堯?qū)蓚€女兒嫁給舜,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。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,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(xiàn)出了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。
“舜耕歷山,歷山之人皆讓畔;漁雷澤,雷澤上人皆讓居,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,便興起禮讓的風(fēng)尚;他到了哪里,人們都愿意追隨,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,二年成邑,三年成都。最終,堯就將位置傳給了舜?!?/p>
上古之時并不是所謂的家天下。
他們傳位的方式,那就是禪讓。
也就是誰有賢德,誰就當(dāng)這個族群的首領(lǐng)。
所以后面歷代帝皇想要得位的時候,最為仁義的,也就是禪讓。
雖然這個禪讓很多時候并不是真的禪讓。
“舜觀察了北斗七星,列出了七項政事。于是向天帝報告繼承帝位的事,又祭祀了天地四時,祭祀山川和群神。隨后,舜到東方巡視,到達泰山,舉行了柴祭。對于其他山川,都按地位尊卑依次舉行了祭祀,然后,接受了東方諸侯君長的朝見。協(xié)調(diào)春夏秋冬四時的月份,確定天數(shù),統(tǒng)一音律、度、量、衡。”
當(dāng)講到這里之時。
一眾看客無數(shù)不解的難題,通通在這時全部得到解開。
原來。
早在堯舜的時候,他們便知道了四時,也制定了歷法。
甚至,還會懂得用閏月。
而到了舜的時候,卻是更進一步。
統(tǒng)一了音律,度,量,衡……
這其實就是中華最早的大一統(tǒng)思想。
接著。
陳凡繼續(xù)。
舜過來,則是禹。
唐堯傳給禹,也是通過禪讓的方式。
“在舜年老之后,舜感覺自己兒子商均不肖,于是就將帝位傳給了禹。這個禹,就是之前講過的大禹治水的禹。為了治水,禹三過家門而不入,最終,用時13年,禹治理了天下洪水。后來,舜就將位置傳給了大禹。不過,大禹不僅僅治水有功。在他繼位之后,他進一步修編了歷法,將寅月稱之為正月,也就是一月。與之同時,因為他治水的足跡行走了天下。于是,他就將華夏分為九個地方,這九個地方,也就是現(xiàn)在我們的九州。即,冀州、兗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揚州、荊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……?!?/p>
講到這里。
陳凡突然問了一句:“華夏為何一體?”
臺下。
所有人皆是一震。
這個問題對于他們來說,或許之前他們怎么想也不會想明白。
如果是之前。
他們會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