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禾離營后的第三個月,邊關再起波瀾。一支冒充朝廷援軍的叛軍混入關隘,謊稱“石將軍舊部嘩變”,攪得各州府人心惶惶。新接掌軍務的徐庶望著軍報眉頭緊鎖:兵力分散在外,營中只剩兩千新兵,叛軍卻號稱萬余,硬拼必敗。蘇淺指著軍圖上的山谷:“叛軍雖多,卻不知我虛實?!畼渖祥_花’的道理,正好用在這里——借勢造勢,讓虛者實之,方能嚇退強敵?!?/p>
借“形”造勢,空營顯兵威
叛軍在關隘外扎營,日日派人窺探營寨動靜,見營門緊閉、炊煙稀疏,愈發(fā)認定守軍兵力空虛。徐庶卻反其道而行,讓人在營中豎起百面軍旗,旗上全繡著石禾當年的“石”字徽記。又讓新兵們輪流穿著老兵的鎧甲,在營寨墻頭來回巡邏,故意把腳步聲踏得震天響。
“叛軍怕的不是我們,是石將軍留下的威名?!毙焓鼘τH衛(wèi)說,“給每個箭樓都掛上將軍的舊披風,再讓鼓手日夜不息地擂鼓——鼓聲越響,他們越不敢輕舉妄動。”三日后,叛軍探子回報:“營中軍旗林立,鎧甲反光刺眼,鼓聲震得人心慌,怕是石禾的主力回來了!”叛軍首領本就忌憚石禾的威名,聽聞此言,立刻下令暫緩進攻,在關隘外徘徊觀望。
蘇淺看著營中飄動的軍旗笑道:“這便是‘樹上開花’的妙處——用舊旗當‘花’,借威名作‘樹’,明明是新兵,卻讓敵人看成了百戰(zhàn)精兵?!毙焓P隘外的叛軍營地:“造勢只是第一步,得讓他們信以為真?!?/p>
借“聲”傳勢,鄉(xiāng)音亂敵心
叛軍雖暫緩進攻,卻派細作混入附近村寨打探消息。徐庶早有準備,讓老兵帶著新兵分散到各村幫百姓秋收,故意用石禾當年的舊規(guī)矩行事:幫農戶挑水必滿缸,借農具必擦凈歸還,說話時帶著石禾老家的鄉(xiāng)音。
有細作假裝問路,剛開口就被老兵拍著肩膀笑道:“聽你口音不是本地人?我們是石將軍的老弟兄,剛從西邊換防回來——將軍說了,叛軍敢來,定叫他們有來無回!”細作偷偷觀察,見士兵們與百姓熟絡得很,村口曬谷場上還堆著“將軍犒軍”的糧草(實則是徐庶提前從州府借來的),百姓們都說:“石將軍的兵回來了,咱們不用怕!”
消息傳回叛軍大營,首領心中更疑:“若真是新兵,怎會與百姓這般親近?又怎會有石禾的舊部鄉(xiāng)音?”正猶豫間,夜間忽然傳來陣陣馬蹄聲,伴著“石將軍親率援軍到”的呼喊(實則是徐庶讓騎兵圍著叛軍營地轉圈吶喊)。叛軍將士本就心虛,聽聞“石禾來了”,竟有小股士兵連夜逃跑。
借“敵”固勢,虛張破實圍
叛軍首領見軍心浮動,咬牙決定強攻關隘,卻在行軍途中遭遇“埋伏”——徐庶讓新兵們在山谷兩側的樹上掛滿草人,草人身上綁著鑼鼓,又在山路間撒滿石灰。叛軍一進山谷,踩中石灰的馬蹄打滑,驚動樹上的草人,鑼鼓聲頓時響成一片。
“有埋伏!”叛軍驚慌失措,對著草人亂放箭。徐庶站在山頭,見時機成熟,讓早已備好的火箭齊發(fā),點燃了山谷兩側的干草?;鸾栾L勢蔓延,映得草木皆兵,新兵們雖緊張,卻按著徐庶的吩咐齊聲吶喊:“活捉叛軍首領!”“石將軍在此,降者不殺!”
叛軍本就疑神疑鬼,此刻見火光中似有無數人影晃動,又聽得“石將軍”名號,哪里還敢戀戰(zhàn)?首領大喊“中計”,帶著殘兵倉皇逃竄,連糧草輜重都丟在了營中。等他們逃出山谷,才發(fā)現所謂的“萬余援軍”,不過是兩千新兵和滿山谷的草人、鑼鼓。
徐庶帶著士兵們清理戰(zhàn)場,蘇淺撿起叛軍丟棄的軍旗笑道:“這‘樹上開花’,竟是借敵人的恐懼當肥料,讓虛張的聲勢開成了真花?!毙焓塘粝碌呐f披風,輕聲道:“將軍四百年征戰(zhàn)留下的威名,本就是最壯的‘樹’。我們不過是借這棵大樹,開了些震懾敵人的‘花’。”
夕陽落在關隘的城樓上,石字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。新兵們摸著繳獲的兵器,臉上終于有了自信的笑容。他們漸漸明白,“樹上開花”從不是弄虛作假,而是在絕境中借勢而為——借前輩的威名作底氣,借百姓的信任作根基,借敵人的膽怯作助力,讓本就存在的勇氣與信念,在造勢中綻放出足以退敵的力量。
而遠在江南的石禾,聽聞關隘解圍的消息,正坐在田埂上看著麥浪翻滾。他摘下草帽扇了扇風,嘴角露出笑意——有些傳奇從不需要親自續(xù)寫,只要那棵“樹”的根還在,自有后來人讓它年年開花。
石禾的人間煙火——多重身份下的民生守望
江南的梅雨剛過,青石板路還帶著濕潤的涼意。一個穿粗布短打的藥農背著竹簍,正蹲在集市角落給老人診脈,他指尖搭在老人腕上,動作輕柔如春風拂過麥浪——這藥農不是別人,正是卸甲離營的石禾。離開軍營的半年里,他換了三個身份:在山區(qū)是采藥的郎中,在水鄉(xiāng)是撐船的漁夫,在城鎮(zhèn)是修補農具的工匠。四百年的征戰(zhàn)藏進了歲月深處,可那份關注民生的初心,卻在不同身份里悄悄生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