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涼局勢剛穩(wěn),洛陽卻傳來急報:王允遭李傕余黨構陷下獄,其心腹連夜逃出洛陽,帶來密信稱“宦官舊部與李傕殘黨勾結,欲借天子之名召石禾入京問罪,趁機圍殺”。信中還附了一份擬好的詔書草稿,蓋著偽造的玉璽印鑒。
石禾捏著密信,眉頭緊鎖。此時他若抗旨,便是公然謀反;若奉召入京,無異于自投羅網(wǎng)。帳內眾將皆憂心忡忡,趙虎急道:“將軍,這分明是陷阱!不如咱們索性反了,帶著西涼、谷陽的兵馬殺回洛陽,清君側!”
“不可。”石禾搖頭,“洛陽城防堅固,且天子尚在他們手中,輕舉妄動只會授人以柄。咱們兵力雖盛,卻經(jīng)不起‘謀逆’的罪名?!彼聪驇ね獠倬毜氖勘?,目光落在馬瑤身上——她正帶著女兵營練習騎射,鎧甲上的霜花映著晨光,身姿挺拔如松。
馬瑤似有所覺,翻身下馬走進帳內:“將軍可是為洛陽的事煩憂?”見石禾點頭,她沉吟道:“硬拼不行,不接旨也不行,或許……可以讓他們以為‘石禾已去’?!?/p>
石禾眼中一亮:“你的意思是?”
“金蟬脫殼。”馬瑤指尖劃過地圖上的函谷關,“洛陽到西涼必經(jīng)函谷關,若能讓他們相信將軍已入關赴京,暗中卻另選路徑,既能避開陷阱,又能尋機營救王司徒?!?/p>
三日后,一封“謝恩表”送往洛陽,稱石禾“接旨后即刻啟程,愿赴京面圣自證清白”。同時,石禾親率三千精兵“浩浩蕩蕩”向函谷關進發(fā),旌旗招展,聲勢浩大,沿途百姓皆見“石將軍奉旨入京”。
李傕殘黨派駐函谷關的守將韓暹見狀,連忙派人快馬報往洛陽,自己則率部在關前“迎接”。石禾在關下與韓暹虛與委蛇,假意接受“護送”,暗中卻讓張燕帶著五百死士換上普通商旅的服飾,趁著夜色從關外一處廢棄的棧道悄悄繞過關卡。
“將軍,此去兇險,讓屬下多帶些人吧?!壁w虎不放心,想隨張燕同去。石禾卻按住他的肩:“你留在這里,越‘真實’越好。記住,三日后放一把火,就說營中走水,‘石禾’在混亂中失蹤。”
韓暹見石禾駐軍關外,每日只帶幾名親衛(wèi)巡查,毫無防備之心,漸漸放下戒心。第三夜,谷中突然燃起大火,營中士兵驚呼“將軍被困”,韓暹帶兵沖入火場時,只找到一具燒焦的尸體,身上還帶著石禾常佩的狼牙符——那是石禾早已備好的替身,符牌也是仿制的。
“石禾已死!”消息傳回洛陽,宦官與李傕殘黨一片歡騰,連忙奏請漢帝“追贈”石禾官職,實則放松了警惕。而此時,真正的石禾正與張燕扮作藥材商人,帶著五百死士混入洛陽城。
洛陽城內,王允的舊部早已收到消息,在暗處接應。石禾直奔獄中探望王允,只見老司徒雖身陷囹圄,卻依舊風骨凜然:“將軍能脫身已是萬幸,不必為老夫冒險。如今宦官與亂黨勾結,把持朝政,唯有找到他們私通匈奴的證據(jù),才能一舉扳倒他們?!?/p>
石禾依言行事,讓張燕帶人潛入李傕舊部的府邸搜查。果然在密室中找到密信,上面記載著宦官借天子名義與匈奴約定“共分中原”的陰謀。石禾將證據(jù)抄錄備份,正欲離開,卻被巡邏的禁軍發(fā)現(xiàn),雙方在巷中激戰(zhàn)。
“將軍先走!屬下斷后!”張燕揮刀攔住追兵,石禾望著他浴血的背影,咬牙轉身,帶著證據(jù)直奔皇宮。此時漢帝正因“石禾之死”心生疑慮,聽聞石禾求見,當即宣他入宮。
石禾將密信呈給漢帝,字字泣血:“陛下!宦官與亂黨早已背叛大漢,勾結匈奴欲毀我江山!臣假意赴死,只為查清真相,還陛下一個清明朝政!”漢帝看著信上的印章與筆跡,又想起王允的忠言,終于幡然醒悟。
此時李傕殘黨與宦官見陰謀敗露,竟帶兵包圍皇宮,欲逼宮奪權。石禾臨危不亂,對漢帝道:“陛下莫慌,臣早已安排妥當?!痹捯魟偮?,宮外傳來震天的喊殺聲——趙虎帶著西涼鐵騎,以“護送靈柩”為名,早已兵臨洛陽城下,此刻見城中異動,立刻率軍攻入城內。
馬瑤則帶著女兵營控制了城門,截斷了亂黨的退路。張燕雖身負重傷,卻死死纏住追兵,為石禾爭取了時間。宮中禁軍見天子醒悟,紛紛倒戈,與西涼兵合力平叛。不到半日,叛亂便被平定,宦官與李傕殘黨或被擒或被殺,洛陽城重歸安寧。
三日后,漢帝下旨為王允平反,恢復官職,又下旨褒獎石禾“忠勇智絕,救國于危難”,封其為鎮(zhèn)西大將軍,總領西涼、谷陽軍政要務。石禾卻力辭封賞,只請求“重修函谷關,加強邊防,護佑百姓”。
離京那日,王允親自送行至城外,握著石禾的手道:“將軍這‘金蟬脫殼’之計,不僅救了自己,更救了大漢。所謂金蟬脫殼,不是逃之夭夭,而是舍殼存身,以假亂真,伺機破局啊。”
石禾回望洛陽城,晨光中宮墻巍峨,百姓在街頭歡呼。他對身旁的馬瑤與趙虎笑道:“所謂‘殼’,不過是世人眼中的表象。真正的脫身,是讓敵人在虛假的勝利中放松警惕,而我們在暗處積蓄力量,待到時機成熟,便能一擊致命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