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坊被毀,圖紙被搶,智慧結(jié)晶不復存在。
道家追求無為,難以置身事外。
道觀遭戰(zhàn)火殃及,弟子下山避亂,修行之地化為灰土。
部分弟子為求生存參與爭斗,法術(shù)違背初衷,陷入兩難困境。
清幽道觀只剩廢墟,道人心靈寄托被毀。
此時林海,雖隱居麥積山,心仍關(guān)注局勢。
見諸子百家慘狀,痛心不已,悔恨自己的執(zhí)念導致災禍。
躺在病榻上,眼神空洞望著屋頂,呼吸艱難。
知曉無力改變局勢,病榻上默默祈禱,盼望災難早日終結(jié)。
柳明華伴林海身旁,悉心照料,常去山林采果榨汁,林海卻每況愈下。
柳明華為林海擦汗,眼中滿是關(guān)切憂慮。
也對過往心懷愧疚,常憶與鄒珩、獨孤峰的糾葛,無奈悲哀。
知曉紛爭源于人性的貪婪、欲望與執(zhí)念,自己成為亂世的導火索。
很快,林海一病不起,臨終前傳家族首領(lǐng)之位予長子林淵,緊緊握住他的手,微弱卻堅定地叮囑重建趙國。
林淵含淚點頭,立下誓言。
林海得柳明華時,似人生贏家,卻因日夜榨汁迅速逝去。
相反,單身的鄒珩和獨孤峰,活過百歲。
故言,人生無絕對贏家,有贏有輸,有輸有贏。
獨孤峰在草原隱居,仇恨漸淡,仍難以釋然。
常望南方天空,憶起戰(zhàn)亂中的逝者和百姓,悲憤滿心。
知曉八王之亂改變了自己與中原的命運,根源在于情感糾葛與權(quán)力欲望。
鄒珩逃亡中,偶爾聽聞江湖朝堂的消息。
見自己的惡行惡果,愧疚愈發(fā)深重。
在破廟借宿,夜風透過窗戶,獨坐佛像前,反思過往。
自認為江湖朝堂的罪人,雖逃脫獨孤峰追殺,難逃內(nèi)心譴責。
隱居反思,尋找補過之法,然而為時已晚。
公元
301
年,鄒珩逃至河西,恰西晉朝廷任張軌為護羌校尉、涼州刺史,全家赴河西任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