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微微皺眉,眼神中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擔憂,默默地在心中為這亂世中的蕓蕓眾生祈福。
而在遙遠的東晉朝廷,聽聞慕容垂投靠前秦的消息后,仿若平靜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顆巨石,朝野上下頓時震動不已。
桓溫北伐本是東晉舉國矚目的大事,卻未曾料到會引發(fā)如此嚴重的負面效應。
一時間,桓溫在朝堂中的威望如大廈傾頹,急劇下降。
大臣們在宮廷之中議論紛紛,指責之聲此起彼伏,不絕于耳。
東晉的皇帝與臣子們皆清醒地意識到,苻堅得到慕容垂這員當世猛將后,其勢力必將如日中天,迅猛膨脹,恐怕統(tǒng)一北方之勢已如離弦之箭,在所難免。
他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與麻痹,急忙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備北方防線的部署工作。
調(diào)兵遣將的命令如雪花般紛紛揚揚,糧草物資如潮水般源源不斷地囤積,人人皆嚴陣以待,準備抵御那可能隨時洶涌而至的苻堅南征大軍。
整個東晉朝廷都被一片濃厚的緊張氛圍所籠罩,仿佛暴風雨來臨前的壓抑寧靜。
與此同時,前燕朝廷之內(nèi)已然亂成了一鍋煮沸的熱粥。
慕容暐與慕容評二人面紅耳赤,相互指責埋怨,皆堅稱是對方的過錯才致使慕容垂被迫出走前秦。
慕容暐怒目圓睜,言辭激烈地痛斥慕容評的專權跋扈與短視愚昧;慕容評亦不甘示弱,針鋒相對地抨擊慕容暐的優(yōu)柔寡斷與軟弱無能。
可足渾氏更是在一旁火上澆油,她尖銳的呵斥聲如利刃般在朝堂之上回蕩,毫不猶豫地將所有責任都一股腦地歸結(jié)于慕容評身上,使得慕容評又氣又急,卻又無從反駁。
可誰又能洞悉可足渾氏內(nèi)心的隱秘呢?
她看似對慕容垂百般折磨與打壓,實則源于內(nèi)心深處一種極端而扭曲的愛。
她深知自己無法以尋常方式獲取慕容垂的真心,于是只能憑借手中的權勢與手段,試圖將他留在身邊,哪怕這種方式只會將慕容垂越推越遠。
如今慕容垂的離去,讓她仿佛失去了靈魂,整個人陷入了一種茫然失措的境地。
在這一片混亂的局面之中,傳統(tǒng)的慕容世家貴族們也再也按捺不住。
他們挺身而出,公然指責可足渾氏肆意干涉內(nèi)政的惡行,認為正是她的胡作非為才導致朝綱混亂,猶如洪水沖垮了堤壩;同時,他們也毫不留情地痛斥慕容暐的昏庸無能,身為一國之君卻無法掌控朝廷局勢,致使國家陷入如此危如累卵的境地。
曾經(jīng)看似強大無比、疆域遼闊的前燕,其領土東西橫跨達兩千里之遙,南至淮河,北抵大漠,幅員遼闊。
然而此刻,內(nèi)部的紛爭與混亂卻如一場兇猛的瘟疫,迅速侵蝕著它的根基,使其變得如風中殘燭般脆弱不堪。
在這亂世的狂風暴雨之中,前燕宛如一個身形巨大卻搖搖欲墜的巨人,只需輕輕一擊,便可能轟然崩塌,化為歷史的塵埃。
此時,諸子百家的傳人與各路武林門派仿若一群敏銳的獵鷹,嗅到了時代變革即將來臨的信號,紛紛如潮水般朝著長安匯聚而來。
由于久經(jīng)戰(zhàn)火洗禮,諸子百家不再僅以思想和哲學立足于世,他們在戰(zhàn)火紛飛中為求生存與發(fā)展,各自鉆研武學造詣,依據(jù)自身對世界宇宙的獨特理解,創(chuàng)造出風格迥異卻又精彩紛呈的劍法與章法,在這亂世之中,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,也為這動蕩的時代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與傳奇色彩。
一時間,長安的大街小巷人來人往,熙熙攘攘,熱鬧非凡。
江湖俠客們仗劍而行,眼神中透著冷峻與豪情;文人墨客們手持折扇,談笑風生,盡顯儒雅風流;商販走卒們則穿梭于人群之中,叫賣聲此起彼伏,不絕于耳。
然而,在這表面繁華熱鬧、一片祥和的景象之下,各方勢力卻皆心懷鬼胎,暗流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