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行前荊軻特意不讓蓋聶送行。
事后,蓋聶得知此訊,雖心有憂慮,卻也深知荊軻的堅定,明白他其實早下了決心。
可惜,荊軻刺秦失敗。消息傳來,蓋聶痛心疾首,悲憤交加。
為了完成荊軻的遺志,也為了重建趙國,蓋聶決心潛入秦王宮。
然而,當面對秦王嬴政那不可撼動的威嚴和深不可測的實力時,蓋聶深知此路艱難。
經(jīng)過一番痛苦的掙扎,蓋聶最終選擇暫時隱忍。
他告誡后代,需要耐心等待天時,才能實現(xiàn)他們共同的理想,拯救天下蒼生。
從此,蓋聶消失于江湖,但其傳奇,永遠流傳。
可蓋聶萬萬沒想到,自己的子孫居然會和燕國陷入一場長達百年的“恩怨糾葛”,這劇情走向,比戲劇還跌宕起伏。
為了能專心搞武學研究,不受外界干擾,蓋聶讓后人改姓林。
這改姓也是有講究的,蓋姓原本從姜姓分支而來,老祖宗被封在蓋邑,所以姓蓋。因為,蓋有覆蓋遮蔽之意,林也有這意思,那就改姓林吧,從此林家就在麥積山這荒蕪之地落地生根,像一顆頑強的種子,悄無聲息地發(fā)展壯大。
林家的家族目標那可是相當執(zhí)著,那就是一定要復辟當年戰(zhàn)果時期的趙國原型。
可惜的是,在兩漢與西晉時期,英雄云集,人才輩出,林家欲于此際建立趙國,實乃難如登天,多番嘗試皆以失敗收場。
時間如白駒過隙,一晃幾百年過去了,朝代更迭頻繁,如同走馬換燈。
但林家子孫就像一群固執(zhí)的苦行僧,復辟趙國的信念堅定不移,始終在等那個能讓他們扭轉乾坤的最佳時機。
西晉末年,八王之亂將西晉的國力消耗殆盡,司馬皇族嚇得倉惶逃竄,衣冠南渡。
這司馬氏的出逃,遺禍華夏數(shù)千年,令留守北方的漢人苦不堪言。他們宛如被棄之孤者,只能眼睜睜看著家園遭戰(zhàn)火無情蹂躪,生活墮入萬劫不復之境,痛苦絕望至生不如死。
匈奴、鮮卑、羯、羌、氐等諸多少數(shù)民族,看到中原王朝之統(tǒng)治土崩瓦解,遂皆舉兵侵入中原。
往昔華夏王朝之秩序瞬間潰散,各方勢力、門閥士族亦皆欲于這亂世稱雄一方,成就自己之霸業(yè)。
麥積山林家的家主林淵目睹此景,心中暗忖:莫非復辟趙國之機已至?
北方大地歷經(jīng)連番征伐與沖突,至公元三零八年,匈奴之主劉淵于蒲子(今山西隰縣)定都立朝,創(chuàng)立前趙之政權,并很快攻陷長安,成為北方臨時的霸主。
林淵在西北麥積山聞聽此訊,心中不禁一沉,對這前趙政權甚是不滿。林家尚未復辟趙國,豈容他人捷足先登,擅立趙國。
偏偏這趙國之主名喚劉淵,雖二人皆名“淵”,然其間差異甚巨,林淵對劉淵實難有半分敬重之意。然此二“淵”之名,若與后世開創(chuàng)大唐、延續(xù)近三百年之李淵相較,實乃云泥之別。
先說說劉淵這老哥,他可不是漢民族,而是匈奴人。他自稱是漢朝和親公主和匈奴單于的后裔,所以跟著老媽姓劉。
說起來,漢帝國當年強盛無比,咱們現(xiàn)在都以漢族自居,男人都以男子漢為榮。
當時匈奴人心里也崇拜強者,好多匈奴貴族都改姓劉,怪不得現(xiàn)在姓劉的人那么多,說不定祖上就是匈奴人呢,這可真是歷史的巧合。
此匈奴人所立之趙國,與林家先祖蓋聶念念不忘之趙國相較,實乃天壤之別,卻偏要冠以“趙國”之名,豈非名不副實乎。且觀劉淵所建之前趙(彼時國家眾多,為便于眾人區(qū)分,皆于其前加限定詞,如劉淵之趙國,后世皆稱之為前趙),其統(tǒng)治之疆域,與戰(zhàn)國時之趙國,全然風馬牛不相及。
戰(zhàn)國時期趙國的國土主要在華北一帶,而這個前趙的主要國土卻在西北,咱常說燕趙大地,那肯定是華北地區(qū)呀。
這劉淵于西北立趙國,莫非欲使西北之秦國后裔對你鼎力支持,還是期望華北之燕趙后裔跨越千里前來投奔一個匈奴人?此舉,恰似于南極售冰棍,怎么能賣的出去,因此劉淵這個人要么自己的智商不高,要么身邊沒有一個懂得漢文化的謀臣。
最重要的是,劉淵這老哥真不是個英明之主。他軍事才能還行,可政治上就像個三歲小孩,缺乏長遠規(guī)劃和明智決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