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卑鄙無恥!”冉閔怒不可遏,但此時他已無法掙脫慕容垂的束縛。
隨著內(nèi)力的流失,冉閔的力量逐漸減弱。他知道,如果再這樣下去,自己必將命喪于此。
“胡虜,今日暫且饒你一命!”冉閔用盡最后一絲力氣,猛地掙脫了慕容垂的糾纏,轉(zhuǎn)身殺開一條血路,被迫敗逃。
戰(zhàn)場上,只留下慕容垂氣喘吁吁地站在原地,望著冉閔遠去的背影,心中五味雜陳。
跟隨冉閔的
7000
余漢家將士和農(nóng)家子弟全部力戰(zhàn)而死。冉閔殺開血路潰圍而出,向東跑有二十余里,坐騎因傷重和疲憊而突死,被緊追不舍的燕軍騎兵所俘。冉閔被斬于遏陘山,至此,冉魏滅亡。
冉閔臨死之前,昂首挺胸,目光堅定,望著北方的天空,大聲怒吼:“胡虜不滅,漢家何安!”其聲悲壯,響徹云霄。
隨著冉閔的離世,北方漢家江山全部淪陷,中原大地完全被胡人侵占,漢家百姓陷入了無盡的黑暗與苦難之中。
前燕軍攻入鄴城,慕容儁野心勃勃地在冉魏故地搜尋傳國玉璽,然而玉璽早已被冉魏送往河東的柳家,最終傳國玉璽輾轉(zhuǎn)被柳鳴煙送給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手中。
這個在我的另外一本書《鐵血帝皇·劉裕傳奇》中有所交代,這里就不細說了。
但慕容儁為了實現(xiàn)自己的稱帝野心,謊稱董氏將傳國印璽和氏璧獻給了他。
憑借這個謊言,他認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認可,于是徹底脫離東晉朝廷,于公元
352
年擺脫之前的燕王稱號,正式稱帝,建元元璽。
關(guān)于冉閔,我在此還有話要說。
武悼天王冉閔的一生著實難以確切評說。按理說,他作為十六國時期唯一的漢人皇帝,本應被現(xiàn)今的中華民族深深銘記。
然而,從古至今的歷史典籍與影視作品中卻極少對其有所提及。
只因以后人視角來看,當初禍亂中華的五胡,在今日皆已融入漢人族群,如此一來,冉閔曾經(jīng)血腥屠戮所造成的累累白骨,豈不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十足的劊子手?
這實乃大謬。歷史之評判絕不能單純以后人的角度去思考。
于冉閔所處的時代,漢人歸漢人,胡人屬胡人,二者界限分明,彼此水火不容。冉閔挺身而出,為了漢人的生存空間,大肆殺戮胡人。此事就當時的情境而言,本身具備一定的正面意義。
冉閔無從知曉,后世的這些胡人竟會融入漢民族之中。因而在我看來,置于當時的歷史環(huán)境下,冉閔稱得上是一位英雄。
許多人只知曉項羽、李存孝的勇猛無匹,卻不知冉閔之勇猛絲毫不遜于他們。
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,時代背景各異,價值觀念亦不斷變遷。對于冉閔,我們不能簡單地以今時之標準去衡量古時之行為。
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困境與抉擇,而冉閔的所為正是那個特定時代中,漢人掙扎求存的一種極端表現(xiàn)。
我們應當以更為寬廣和深邃的歷史視野去審視,去理解那個時代的無奈與抗爭,從而避免片面和狹隘的評價,真正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與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