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茶香繚繞在他的鼻尖,讓他的神情更加悠然自得。
慕容垂聽后,陷入了深深的思考,這些話語,他從未聽說過。
老者看到慕容垂似乎有點沮喪,接著道:“慕容居士,對于這段歷史的是非對錯,還需你自己去判斷。但個人之得失與天下之得失,孰重孰輕,值得深思。這個天下到了如今的局面,是各種力量綜合角逐的結(jié)果,也不全怪罪于你們慕容家?!?/p>
慕容垂接著問道:“那‘天下之牝也,天下之交也’這句話,又該作何解釋呢?”
老者輕輕放下茶杯,雙手交疊放在膝上,目光深邃地說道:“慕容居士,這句話所表達的乃是一種更高層次、更為精妙的治國方略。
一個大國,應當如同雌性動物一般,保持安靜柔和、內(nèi)斂含蓄的姿態(tài),不張揚、不炫耀,卻能夠憑借自身獨特的魅力吸引其他國家。
從治國的角度來講,就是要與其他國家進行友好的往來交流,追求互利共贏的局面,而非憑借武力去欺凌他國,恃強凌弱乃為天道所不容。
就像歷史上那輝煌燦爛的大漢文景之治,以其開放包容、海納百川的姿態(tài),吸引了周邊眾多國家前來交流、貿(mào)易,使得周邊邦國都心甘情愿地與大漢建立友好的關(guān)系,這便是大國應有的風范和姿態(tài),此乃順應天道之舉,方能保得國家昌盛繁榮。”
慕容垂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那神情仿若在腦海中勾勒著文景之治的恢弘景象,又似在思索著燕國的未來之路,片刻后又問道:“道長,那‘其政悶悶、其民淳淳’這一句,其中蘊含的為政之道,晚輩該如何去把握呢?”
老者停下腳步,轉(zhuǎn)過身來,目光平和地看著慕容垂說道:“慕容居士,這‘其政悶悶’,并非指為政者無所作為、碌碌無為,而是指施政的過程要不顯山露水,不刻意去宣揚自己的政績,不肆意干擾百姓的正常生活,要順應百姓的自然天性。
讓百姓在一種自然而然、輕松愉悅的狀態(tài)下安居樂業(yè),就如同春雨滋潤萬物一樣,悄無聲息卻又無處不在,滋潤著每一寸土地。
雖然國家的管理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,但百姓卻幾乎感覺不到被管理的存在,仿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(fā)生的。
這樣的管理方式,需要為政者具備極高的素養(yǎng)和精湛的管理藝術(shù),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都要以百姓為根本,符合大眾所認可的道德標準,順乎民心民意。
如此一來,政府的身影不會常常出現(xiàn)在百姓的日常言談之中,百姓也不會時刻感覺到被管制,而政府卻在背后默默地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堅實的保障。
這便是老子所認為的為政的至高境界,是一種無為而治卻又無所不治的精妙之道。”
慕容垂追問道:“那與之相對的‘其政察察、其民缺缺’,又給我們怎樣的警示呢?”
老者微微皺眉,神色變得嚴肅莊重起來,說道:“慕容居士,這句話所警示的是一種錯誤的、不可取的為政方式。
如果為政者對百姓的生活過于苛察,事無巨細都要進行嚴格的管控,甚至動用類似于對待罪犯的偵查手段去監(jiān)視百姓的一言一行,讓百姓生活在恐懼不安之中,那么這樣的國家必然會走向衰弱凋零。
百姓會因為這種高壓的統(tǒng)治而生活困苦,缺衣少食,失去自由和安全感,仿若陷入無盡的黑暗深淵。
縱觀歷史,有許多王朝就是因為實行了這種苛政而最終走向滅亡,這是我們應當引以為戒的前車之鑒。
慕容居士,你若要復國,一定要以寬厚仁慈的態(tài)度治理國家,順應民心民意,切不可重蹈覆轍,逆天而行?!?/p>
慕容垂沉思良久,仿若在內(nèi)心深處權(quán)衡著利弊得失,權(quán)衡著燕國的未來走向,抬起頭問道:“道長,這些道理晚輩都明白其重要性,但是在復國的艱難道路上,具體應該如何去實踐這些理念呢?”
老者目光溫和地看著慕容垂,眼神中透著幾分期許,說道:“慕容居士,復國之路艱難漫長,仿若攀爬陡峭險峻的高山,首先要以仁德作為根本出發(fā)點,向百姓展示你的仁義之心,給予他們實實在在的利益和好處,讓他們看到生活的希望之光,仿若在黑暗中為他們點亮一盞明燈。
要積極吸引各方的賢能之士,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平臺和絕佳機會,重視發(fā)展民生經(jīng)濟,讓百姓能夠豐衣足食、安居樂業(yè)。
但在這個過程中,切不可急于求成,要有耐心,一步一個腳印地去穩(wěn)步推進,仿若滴水穿石,非一日之功。
同時,要始終保持寬容的胸懷,對待各方勢力都要公平公正,不偏袒、不欺壓,如此方能凝聚人心,匯聚各方力量,仿若百川歸海,成就大業(yè)。”
慕容垂又問道:“那如何才能判斷復國之路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上,又是否有希望達成大國的目標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