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盡快攻克洛陽,減少持久戰(zhàn)帶來的巨大傷亡,麥積山林浩動用自己在江湖上的崇高地位,找來擅長工程技藝的公輸家族。
這個家族曾涌現(xiàn)出偉大的公輸班,也就是魯班,因其家族曾在魯國,故而公輸班也被稱為魯班。
林浩以天下大義說服公輸家族,公輸家族有感于其赤誠之心,傾力打造了大量先進的攻城武器。
王猛大軍抵達洛陽城外,先令軍隊安營扎寨,布下嚴密的防線,又派遣偵察小隊探查城中的詳細情況。
隨后依據(jù)情報制定攻城策略,命令士兵打造投石車與攻城塔。
一時間,洛陽城外巨石如雨點般砸向城墻,攻城塔則緩緩靠近,塔中的士兵射箭壓制守軍。
鄧羌率領精銳步兵,手持盾牌與攻城槌,在掩護下向城門發(fā)起沖鋒,雖遭到守軍頑強抵抗,傷亡慘重,但仍奮勇向前。
王猛見戰(zhàn)局陷入膠著,果斷命令騎兵繞道側(cè)翼,借助云梯攻城,最終在城墻上撕開一個缺口,秦軍如潮水般涌入城中,與守軍展開激烈的巷戰(zhàn)。
此時,城內(nèi)戰(zhàn)斗慘烈至極,王猛傳令盡量不傷害無辜百姓,對頑抗者堅決打擊。
孤立無援的慕容筑見大勢已去,無奈投降。
而皇甫真則率領部分殘兵,拼死殺出一條血路,逃往鄴都。
王猛因聽取了林浩的建議,對大部分投降的燕國將領和慕容世家的人都沒有誅殺,彰顯了其仁義胸懷,也為后續(xù)穩(wěn)定局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洛陽,這座承載了近
500
年厚重歷史的古都,歷經(jīng)了無數(shù)次戰(zhàn)火的洗禮。
東漢末年,諸侯紛爭,洛陽便是各方爭奪的焦點。
董卓之亂時,洛陽被付之一炬,宮室焚毀,百姓慘遭屠戮,繁華的都城瞬間化為一片廢墟,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無雞鳴”正是當時慘狀的真實寫照。
三國時期,魏蜀吳三國圍繞洛陽亦有多次激烈的交鋒,金戈鐵馬的聲音在河洛大地不斷回響。
西晉短暫統(tǒng)一后,八王之亂又讓洛陽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,隨后五胡亂華,洛陽成為各方少數(shù)民族政權競相角逐的舞臺,兵戎相見,烽火連年。
往昔的洛陽,曾是華夏文明的璀璨明珠。
作為東漢與西晉的都城,它是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的核心。
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筑群鱗次櫛比,巍峨聳立,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氣派。
太學之中,學子云集,誦讀經(jīng)典,傳承著儒家學說與華夏智慧。
洛陽的街市熱鬧非凡,商鋪林立,各種奇珍異寶、綾羅綢緞琳瑯滿目。
來自各地的商旅匯聚于此,駝鈴聲聲,馬蹄陣陣,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與特產(chǎn),使之成為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繁榮之地。
然而,如今被王猛攻克后的洛陽,卻滿是悲慘與凄涼。
城墻之上,硝煙彌漫,斑駁的墻體滿是戰(zhàn)火的傷痕,那是攻城器械撞擊與箭矢射擊留下的深深創(chuàng)口。
城門破損不堪,仿佛一位傷痕累累的老者在無聲地嘆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