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要你一家不作奸犯科,只要我一直在官場,我這個靠山就不會倒!”
邵云安立刻站起來,鞠躬:“謝謝大哥!”又暗中戳戳王石井。
王石井悶聲喊了“大哥”,怎么看也看不出蔣康寧比他大。
蔣康寧看出了王石井的疑惑,說:“為兄今年二十有六,三月生人?!?/p>
王石井也是二十六,是七月生的,確實比蔣康寧小。
邵云安:“您真年輕?!?/p>
“呵呵,”蔣康寧笑笑,“也只是看著不顯老罷了。”
心卻早已滄桑了。
邵云安沒有不長眼地多問,而是繼續(xù)剛才的說的。
無論是果醬,還是菊花茶,包括他掌握的制茶技術、釀酒技術,永遠不可能只掌握在一個,或幾個人的手里。
這些手藝遲早都會傳播出去,成為一種常態(tài)。到那時,誰家能賣得出去,賣得好,要各憑本事。
對生意人來說,當然是不愿意看到這樣的局面;可對燕國來說,這卻是好事。
競爭的人多,每家都會絞盡腦汁做到更好,做到極致,官府在這一過程中正確引導,那整個行業(yè)就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(huán)。
如果手藝、方子始終保持在幾個人的手里,成為壟斷,沒有人能與之競爭。
久而久之,要么就是店大欺客,東西做的越來越差,成為惡性循環(huán)。
要么就是一旦有個意外,就會出現(xiàn)斷檔。歷史上多少精湛的手藝和技術就是因為會的人太少,最終導致技藝失傳。
同樣的,邵云安道制茶和釀酒手藝,他也不認為只保留在他一人的手里就是好的。
日后,他也會把他掌握的制茶和釀酒的技術傳授出去。
而他要做的就是,不管有多少人會制茶、釀酒,他制的茶,釀造的酒都是口味最好,是最令人趨之若鶩的。
這就好比開酒館,世上酒館千千萬,出名的也就那么幾家。
只要他能保證自己手中茶、酒的質量,何愁沒有買家,何愁賣不出好價錢。
蔣康寧聽得很認真,邵云安的這番言論在他的心里激起了莫大的波瀾。
王石井則是全神貫注地看著自己的媳婦兒,就覺得此刻的媳婦兒好似那午時的金烏,耀眼極了。
說到這里,邵云安最后陳詞:“所以只要我能保證我的出貨質量,那我與誰合作又有什么關系。
我認得大哥你,不認得那侯爺次子;我要大哥能一直給我家做靠山,所以我與大哥你合作?!?/p>
蔣康寧的喉結動了動,不僅不介意邵云安對他靠山作用的直白目的,反而很是窩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