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,悄然進入了崇禎二年的深冬。
遼西大地,千里冰封,萬里雪飄。往年的這個時候,本該是萬物凋零,人人躲在家中,靠著一點點可憐的存糧,苦熬“貓冬”的季節(jié)。
但今年的遼西,卻呈現(xiàn)出一派,截然不同的,熱火朝天的景象。
……
民安五村,村口的大棚里。
張老三,正和村里的幾十個漢子,赤著膀子,干得是熱汗直流。
他們,不是在打鐵,也不是在練兵。
而是在……做粉條。
巨大的木盆里,是用新收獲的土豆,磨成的細膩淀粉。加水,和成糊狀,然后,通過一個架在滾水大鍋上的、布滿了小孔的特制漏斗,將淀粉糊,漏入鍋中。
雪白的粉條,在滾水中,迅速成型,再由另一頭的人,用長長的竹竿挑起,掛在棚內(nèi)的晾曬架上。
整個大棚,都彌漫著一股,土豆獨有的,清甜的香氣。
“都加把勁啊!”張老三,如今已是農(nóng)墾司下屬一個生產(chǎn)隊的隊長,他一邊麻利地操作著漏斗,一邊對著手下的兄弟們,高聲吆喝著,“江南那邊,又下了十萬斤的訂單!咱們要是誤了李大人的生意,可吃罪不起!”
“放心吧,隊長!”一個年輕的小伙子,咧嘴笑道,“咱們現(xiàn)在,渾身都是勁!別說十萬斤,就是二十萬斤,咱們也給它做出來!”
他的話,引來了一片善意的哄笑。
他們的臉上,沒有絲毫被強迫勞作的疲憊和怨恨。
只有一種,通過自己的雙手,創(chuàng)造財富,過上好日子的,踏實的喜悅。
因為,李睿,為他們,制定了一套,全新的分配制度——計件工資。
他們每生產(chǎn)出一斤合格的粉條,都能獲得相應的“工分”。而這些“工分”,則可以在村里的合作社,兌換成銀票、糧食、布匹,甚至是……過年才能吃上的,肥美的豬肉!
干得越多,拿得越多!
這種,簡單而又公平的激勵方式,極大地,調(diào)動了所有人的生產(chǎn)積極性。
如今的遼西,早已沒有了“懶漢”和“閑人”。
冬天不再是難熬的季節(jié)。
而是一個可以,通過各種副業(yè),賺取“外快”,積累財富的……黃金季節(jié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