旁人聽了這話,只當(dāng)是少年吹牛。
演武堂,可是前幾年朝廷在大夏各地大力推行的國策。
為的就是給那些在讀書一道上沒有天賦的世家子弟,多尋一條報效國家,光耀門楣的出路。
能進(jìn)去的,非富即貴。
可盧璘聽了,卻只是點了點頭。
他倒不覺得少爺在吹牛。
少爺讀書上確實沒什么天賦,可是在拳腳技藝一道上的天賦,卻是點滿了的。
少爺灌了一大口熱茶,目光落在盧璘身上,突然壓低了聲音。
“我說,璘哥兒,今年的童生試,沈夫子還不讓你下場?”
“他到底要把你壓到什么時候?”
童子試也稱童試,也就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的考秀才。
分三個階段,縣試、府試、院試。
過了院試,錄取的就是生員,也叫秀才。
盧璘的大伯就是過了縣試和府試兩關(guān),有了童生的稱號,只是院試一直沒過。
即便是分家后,連續(xù)四五年,盧璘大伯又參加了幾次院試,仍是一樣的結(jié)果。
再過一個月,就是今年的童試了。
盧璘聽前段時間來縣里的三叔提過一嘴,這一次大伯照例參加,并且把握比之前大多了。
少爺見盧璘不當(dāng)回事,心里替盧璘干著急。
明明已經(jīng)完成了沈夫子各種離譜的要求,可硬是被壓著不讓參加科舉。
盧璘學(xué)問好到了什么地步,他最清楚。
連沈夫子都時常感嘆,說教無可教。
幾年前,爺爺柳太爺回鄉(xiāng)省親,見了當(dāng)時不過十歲的盧璘寫的文章,都捻著胡子,半天挑不出一個錯字。
盧璘的表情沒什么變化,淡淡地?fù)u了搖頭。
“夫子自有他的打算?!?/p>
話是這么說,可盧璘自己心里,何嘗不疑惑呢。
去歲這個時候,夫子給他的答案是時機(jī)不到,不宜下場。
一年光景過去了,又到了一年童試的時候。
盧璘還沒來得及問,也不知道夫子到底怎么打算的。